人民艺术网

主页
人民艺术网官方网站
人民艺术网-最新的艺术资讯,最权威的艺术解读

人民艺术 | 一笑娑婆自在天 —— 李耕诞辰140周年纪念展在福建博物院启幕

更新时间:2025-11-05 16:36:09 点击:100053

2025年10月24日上午,由中共仙游县委宣传部、仙游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福建博物院、仙游县博物馆、仙游李耕国画艺术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一笑娑婆自在天——李耕诞辰140周年纪念展”在福建博物院举行开幕式。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吴南翔、莆田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林光大、福建省文旅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中国美协副主席、福建省文联专职副主席、省美协主席王来文、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副董事长陈加伟、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省委办公厅厅级退休干部陈金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副总经理郑秀全、福建博物院副院长张焕新,仙游县领导陈志挺、陈朝霞、林宗储等各界嘉宾共百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受县委书记吴海端委托仙游县县长陈志挺致欢迎辞,他说,李耕先生是在仙游这片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师,李耕先生用一生笔墨,书写了一部属于闽派艺术的传奇。今天,我们追思先生,首在敬其“以笔为戈”的家国肝胆,更在感其“化私为公”的赤子胸襟,亦在传其“薪火不熄”的宗师担当。仙游是李耕先生的根,更是“李耕画派”的源。近年来,我们始终以李耕先生的精神为指引,深耕“国画之乡”品牌,持续推进李耕、李霞、黄羲等国画艺术的深入研究与活态传承;加强本土文化人才培养,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让传统书画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此次展览既是仙游文化的一次亮相,更是我们寻求交流合作的一扇窗口。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到仙游走一走、看一看,在菜根精舍的墨香中感悟大师风骨,在李耕国画研究院的画室里共话艺术传承。
 


 

开幕式上,省文旅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福建博物院副院长张焕新分别致辞,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范迪安通过视频方式发表致辞。
 


 

与会嘉宾还共同为展览揭幕,标志着这场艺术盛宴正式向公众敞开。开幕式当天,还进行了《仙游县博物馆藏李耕精品集萃》画册首发,成为开幕式的重要文化亮点。
 

李耕这位来自福建省仙游县的杰出艺术家,被誉为“20世纪中国古典人物画第一家”,是闽中画派的杰出代表,弘一法师更将其与齐白石并列,以“北齐南李”誉之,深受国内外艺术界的敬重。他的艺术创作领域广泛,涵盖仙佛人物画、山水花鸟画以及诗书画印等多个方面。
 


 

本次纪念展将持续至2026年1月3日,堪称一场艺术盛宴,汇聚了仙游县博物馆、李耕国画艺术研究院、福建博物院等机构珍藏的逾120件展品。涵盖李耕《达摩渡江图》《皆大欢喜图轴》《东坡笠屐图轴》《卖炭翁图轴》等70余件(套)经典之作,同时展出的还有第一次与观众见面的仙游县博物馆藏《满江红》行书横披与李耕画稿,多维度呈现李耕诸科兼擅的全面艺术修养。展览不仅聚焦李耕本人,更有跨时空联动,黄慎、齐白石等人作品也将展出,展品类型丰富多样。
 

此外,展览还配备了AI互动项目,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观众可通过手指触摸AI绘画系统,实时生成融合个人创意与李耕画风的数字作品,创作专属你的 “李耕风格” 作品。这一创新举措让观众在科技赋能中深化对李耕艺术精神的理解,完成一场贯通古今的美学对话。
 


 

在开幕式当日,还同步举办了“李耕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省内外专家围绕李耕的艺术成就、风格演变及其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中的地位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此外,活动特邀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退休教授黄志强先生,作了题为《入妙鬼王一笔成——李耕古典人物画创作探微》的专题讲座。黄教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现场观众解析了李耕古典人物画的技法精髓与艺术理念。
 


 

举办李耕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是系统梳理和展示李耕先生艺术成就的重要举措,不仅彰显了仙游作为“国画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展现了新时代仙游人民的文化自信和精神风貌,让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地方人文风貌的重要源泉,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地域文化特色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中图片 郑文洁 摄)
 

人民艺术网也在展览现场采访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豫闽先生,对于此次展览的主题以及艺术家李耕的艺术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
 

人民艺术:李耕先生被誉为“20世纪古典人物画第一家”,您是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李耕先生不仅个人艺术成就斐然,他更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传承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国画优秀人才,对此,您是如何评价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的?

李豫闽:李被誉为20世纪古典人物画第一人,其艺术成就在民间画师和文人画家两个阶段有所体现。他的艺术生涯反映了地方画派对主流美术史的补充和丰富。李耕的艺术实践和创新精神对艺术后学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人民艺术:对于李耕先生在古典人物绘画上的成就,以及“李耕画派”您能否从美术史的角度跟我们深入展开解读一下?

李豫闽:以他们组成的这种集体的群体的力量反映那个时代的福建历史、人文,反映那个时代的人民生活。在艺术上它有创新的需求,有创新的愿望。这一点我觉得特别不容易。所以我们对于李耕绘画的精神在今天重提。它既有学术史上的意义,也有现实的意义。因为对艺术的后人有一种启发的意义,有一种教育的意义,这种精神值得弘扬。
 

人民艺术:李耕先生不仅对中国画的诗书画印非常精通,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样样皆擅长,这种综合的能力修养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有何重要影响和意义?

李豫闽:今天上午开幕式,范迪安主席有一段致辞,他基本上给李耕确定为由民间画师走向文人画家。就是他早期出身是民间画师,但是在生命的中晚期已经把他定为文人画家。另外从他个人的艺术发展来看,他是一个能力全面、修养深厚的人。他是具有诗、书、画、印、雕刻融为一体的人。他可以自己作词写诗,他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生活底层的人,对于这些文化的基本功都有着非常扎实的基础和自己的研究,从而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精神。
 

人民艺术:中国画在美术史上一直有南北派的分类,这除了地域空间上的自然环境差别外,更多也是一种历史人文语境上带来的文化差异,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李豫闽:艺术家诞生在某一个地域,那么这个地域总体上是比较喜欢把他们称之为非常著名的艺术家。弘一法师说过“北齐南李”也有一定的个人的见解的因素在里面。实际上我前面主持的时候谈到中国美术史,主流美术史的描述。其实对地方画派的描述非常少,提到的非常少。那么我们现在办这个活动,其实它的意义呢,就是挖掘在主流美术史之外,还存在着非常多鲜活的事例。这个事例就类似于像李耕画派,像仙游这个地方。
 

人民艺术:李耕的作品突破了传统规范,兼具传统意味与现代创新,可以作为中国画变革的一个实验研究样本,结合您自己在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的研究,您如何看待中国画的变革和创新。

李豫闽:其实作为人物画家,传统人物画家,他们是从这个所谓的当地的历史文化的文脉当中出来的。也就是说,他跟清代的黄慎有非常深的勾连。黄慎其实有非常多题材就是道士人物,包括道教啊,佛教等一些宗教人物、高士这种题材为主的等等这种传统的传说故事的题材,那么李耕其实生活在跨越新旧社会的变革中。笔墨当随时代,他从旧社会转向了新社会。那内心实际上是有强烈变革的需求和愿望,我不能总是画同一个东西,还是想去画一些能够表达新时代的东西,在李耕的这个作品当中体现出来他这种追求创新,这个敢于创新的这种精神。
 

人民艺术:中国画非常注重线条的运用,李耕的作品在色彩方面也是用的非常巧妙,您可以跟我们聊一下他画面中的线条和色彩运用吗?

李豫闽:这个跟民间画风,在市场上的流通有关系。市场上买画,他们喜欢的不是纯水墨,喜欢的大概要有一点颜色,比如说花鸟,比如说人物。这里面呢,有一些喜气。于是我发现福建当地有非常多的民间画师,他们的早期作品这个色彩用的比较大胆,刚才您谈到的这个李耕的用线。这个很重要。因为民间画师,实际上它主要的这个市场跟他的这个用武之地都在民间的公共空间,寺庙、宗祠。有钱富贵人家的大宅子修建直接就在墙上绘画。他这种线,是没有打稿的,直接就拉下来,钉头鼠尾,铁线描。就像我们今天去看这个山西的那些古代壁画,那线条流畅极了。李耕他们这一代人其实就是在实践当中锤炼出自己非常过硬的功夫。
 

人民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李耕的创作来源于他的成长和现实生活,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精神,对于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理解的。

李豫闽:当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文艺方针提倡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个时候,那么作为民间的艺术家,他从内心也是向往共产党、向往新中国生活。于是他就把这个传统的人物题材转向了对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的观察、收集和表达。反映福建当地社会生活,买卖呀,物与物交换,包括这个婚庆,习俗等等等这些东西,其实都反映那个时代的一个生活人文背景。

相关阅读

    暂无信息

热门标签

    习近平
    世界卫生组织
    张艺兴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