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04 17:21:50 点击:6512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之时,由北京市紫竹院公园主办的“瓷画同辉——当代瓷绘艺术作品展”在紫竹院公园行宫启幕,展览一直持续到6月底。展览展出作品以青花瓷为主,兼有釉下五彩、粉彩和少量的高温颜色釉作品,形式为器皿造型和瓷板画等。中国的绘画艺术和陶瓷艺术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者的融合下,陶瓷绘画走过了千年辉煌,形成独特的审美范式。
北京市紫竹院公园行宫“瓷画同辉”展览现场
此次参展的艺术家来自北京、江西、湖南等地,他们之中有造诣精深的画家、书法家,有在瓷绘艺术上深耕多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殊荣的陶瓷艺术家,也有穿行于文化和艺术领域的文化学者。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呈现出当代陶瓷绘画的多元格局,一部分书画艺术家以瓷为媒,在材料的转化中进行各种尝试和艺术探索。他们作品的风格面貌和呈现而出的个人美学追求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展览其间,我们采访到此次参展艺术家郑东伟先生,请他谈谈瓷画山水创作的经历。
户外海报
这次展览展出的郑东伟瓷画作品是“青花四季云头梅瓶”系列中的两件,分别描绘的是《夏》和《冬》。“青花四季云头梅瓶”以“春夏秋冬”为主题,分别绘于梅瓶之上。作品《夏》中展现的绘画技巧极为精妙,郑东伟以中国山水画技法施展描绘于瓷瓶上,画山以披麻皴为主,兼点子皴法,冈峦清润,丛林叠映,山麓溪回径折,有山泉自山涧飞流直下,整个画面宁静中见动势,既和谐又统一;作品《冬》取景山西五台山,瓶身以刀刻瓷为雪,兼苍润笔墨入瓶,画面以深山古寺与雪景、寒林结合,整体给人“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之感。透过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郑东伟的笔力、功力,人文底蕴和美学修养,也可以感受、玩味笔墨的畅意和洒脱。
艺术家郑东伟
郑东伟作品《夏》
郑东伟的陶瓷绘画能够形成如此独特的审美范式,得益于他的山水画底蕴。他在画瓷之前,画了三四十年中国画,瓷器也画了十多年。开始郑东伟接触的是古瓷,经朋友介绍了北京的董陶窑,董陶窑烧的是景德镇青花瓷,他就此喜欢上了青花瓷的厚重感。所以,他在董陶窑烧制了很多山水瓷画器皿。笔墨在纸上和瓷器上的表现,差别很大,如何在瓷器上表现水墨氤氲的山水。郑东伟说:“我经过考察发现,瓷器上使用的线,尤其是细线就相当于工笔画的用线。我在瓷器上画山水,是以国画经验为基础。虽然画瓷也用毛笔,毕竟在硬邦邦的瓷器上作画和在柔软的宣纸上作画不一样。”也是几经实验,他体悟出自己的瓷画方法。“因为,中国画讲究水墨的结合,为了能在瓷器上体现出这一点,我在瓷器的毛坯上,多用水冲、浸润,同时准备一个喷壶,多喷洒一些水,保持滋润,然后下笔勾勒。那瓷料画的颜色才能渗到里头去。”其实,很多国画艺术家都创作过瓷画,比如李可染、齐白石等。同时,瓷画与纸上的二维不同,它有一个立体的欣赏空间,而且青花瓷还有一份重量感。
郑东伟作品《冬》
郑东伟学中国画的起步是1977年从黑龙江下乡回来以后,在北京三里河文化馆开始的。那个时候“文革”结束,社会上涌现出一股学习热。郑东伟回忆说:“我本身对绘画就比较感兴趣,再加上学习热的感染,我就去了北京三里河文化馆开设的书画班。那时候我们绘画的老师是褚大雄。褚大雄1978入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师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刘凌沧、吴作人、李苦禅等著名教授,在此他形成了精良的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和理论。跟随褚大雄学习中国水墨画为我奠定了后来的基础。这个学习持续了一年有余,然后我又入中国画研究院杜大凯山水工作室、清华美术学院高研班深造。1985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成立,学期3年,我在这里学习了3年并担任班长,师从花鸟画家徐湛老师。这段求学经历对我的成长也很重要。”
郑东伟作品 《青花四季云头梅瓶》
最初在三里河文化馆学习时,郑东伟从大写意花鸟入手,虽然大写意有痛快感,但是因为没有传统技术基础,后来就画不下去了。此后,他得一位颇有造诣的画山水的亲戚点拨,改写意花鸟为山水,因为山水的皴法要比花鸟画丰富。此举也就是让他在传统上多下功夫,再去创作。结果一接触山水,他就喜欢上了,先后师从何海霞、梁树年、褚大雄、姚治华等画家学习。
郑东伟说自己学习山水画,无意间形成了“三进三出”,这倒不是特意学李可染先生的“三进三出”。因为在学习传统山水画时自己总想要突破,可是走新路子一段时间不行又回来,如此来来回回,在突破和回归的轮转中自然形成了“三进三出“,体悟到山水画到一定的程度就是画心的感觉,将传统的绘画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吐出来。在学习传统的时候要趁热打铁,把传统学习扎实,那时候他特别喜欢绘画,学得刻苦,有钻研的劲头。“记得最长两天两宿没睡,那时候画画累了以后根本连饭都不想吃,就想坐着歇歇,有一次骑着自行车都睡着了。”郑东伟回忆到此景笑着说。
郑东伟在瓷画创作中
“我觉得我的画都是生活中来的,都是通过写生创作的。”说到写生,就不得不提“他是画坛绘制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第一人”。1998年秋,郑东伟受中科院“西藏大峡谷”组委会邀请,成为画界惟一参加人类首次徒步穿越“中国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考查写生任务的画家,郑东伟说:“此次有艺术家能参与还要感谢《北京青年报》孙继国副社长力排众议推荐。” 郑东伟借生命泡过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后,其艺术思想贯通合一,元气淋漓,创作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画出了一批珍贵的写生作品,以及全景式反映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样貌的印象山水画。
郑东伟《中国雅鲁藏布江大峡谷15》269×80cm
1998年郑东伟刚科考回来,拿了两幅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作品在中国画研究院课堂上展示。见者疑惑所绘是否是西藏的风景?西藏会有芭蕉翠竹吗?其实,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处低纬,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形成丰沛的降水,所以那里的亚热带动植物十分丰富。郑东伟此行的写生、绘画创作是建立在科学上的一种艺术的概括,为中国山水画的创作题材添补了空白。2000年,创作的“大峡谷”作品在中国美术馆获世界华人艺术展银奖,并授予世界华人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
自元朝以来,在瓷器上以青花、粉彩、釉下五彩等釉上和釉下装饰技法进行绘制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陶瓷绘画的类型。进入当代,陶瓷绘画也与时俱进地融入了现代绘画语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跨界参与到各种陶瓷绘画形式的创作中。正是郑东伟在中国山水画创作探索上的孜孜以求和丰富的经历,让他的跨界瓷画也完美呈现了水墨氤氲之气,展现了山水画更多的表现形式和可能性的,拓宽了陶瓷绘画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