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网

主页
人民艺术网官方网站
人民艺术网-最新的艺术资讯,最权威的艺术解读

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更新时间:2021-07-09 11:59:19 点击:5397

近日,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学术论坛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下,于上海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顺利举行。作为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金属艺术展”的重要支撑,本次学术论坛以“熔古”和“铸今”为主题,分为主旨演讲与主题研讨两部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担任学术主持,上半场的主旨演讲邀请到来自4个国家和地区的8位金属艺术家、知名学者就“熔古”与“铸今”作主旨演讲。

陈岸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副教授、本次展览学术主持

在开场致辞中,陈岸瑛对本次展览的重要意义作了充分的肯定,并阐释了金属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价值。他通过论述当代金属艺术的“熔古”与“铸今”之要义,正式开启了本次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展的学术论坛。

论坛现场

主旨演讲环节的第一位发言人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授周尚仪,同时也是本次展览的总策划,她以“文化传承中的当代金属艺术创新实践”为题,从传统的承传和传承所偏重的不同意义展开,强调传承需要与时俱进,为时代发展提供动力。她从“生命之象-生命之美”、“礼之重器-王者之尊”、“自然之花-艺术之花”、“敦煌图案-四季锦绣”四部分结合自身代表性作品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阐述。最后她强调,我们从传统艺术中汲取了很多营养,但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有舍有取。

周尚仪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本次展览总策划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首饰金属专业系主任乔纳森·伯伊德(Jonathan Boyd)通过视频发言,他的演讲题目是“我无法将一句话完整地串连起来-首饰是一种语言,一种沟通的方式”,作为一位屡获殊荣的艺术家、首饰人和学者,语言和物体的关系是他研究的主题。演讲通过动态影像的形式进行,乔纳森·伯伊德在金属材料、首饰艺术、语言文字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中展开了关于金属生命的思辨。他首先结合自己用钢柱材料制成的蒲公英、用废弃的地毯制成的玫瑰花等作品探讨了材料语言、想象力和首饰品三者之间的关系。紧接着他通过论述银的材料特性,正式引出了首饰艺术的交流方式这一论题,重思了语言文字、首饰艺术两者交流方式的异同。他认为艺术的创作和思考的发展是螺旋式转动的,而非线性发展的,这为语言表达所不逮,而首饰艺术却能很好地反映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以2019年“大地与海洋之间的思考:升起的多格兰德”个展为例,他通过展览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刻隐喻进一步阐释了首饰艺术的沟通方式。最后他并没有给出明晰的答案,而是引用了迈克尔-罗(Michael Rowe)教授的话作了形象性的比喻:“站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关系之中,他们预演了一次最原始的相遇,两个人面对面开始了交流。”

乔纳森 · 伯伊德 Jonathan Boyd(英)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金属与首饰专业系主任、参展艺术家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郑静在正式开始主旨演讲前强调,传统手工艺既是科学的,同时也是文化的。科学的一部分指的是工艺技术的科学性,文化的一部分指的是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郑静以贵州凯国春银饰如何真正走进现代生活为例,开始了“苗歌——贵州苗族花丝工艺创新设计”的讲演,他对花丝工艺的出现,到其成为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历史进行了溯源,并以生动的教学实践案例为传统金属工艺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最后他对工艺的造型形式应当以及如何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做了具体阐释,回应了本次论坛的学术主题。

郑静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参展艺术家

日本金泽美术工艺大学教授原智(Satoshi HARA)的演讲题目是“工艺作品”,他将自己艺术创作中的三个重要元素总结为“创造力”、“主题”和“质”。“创造力”即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的造型;“主题”指作品所传达的问题与思考;“质”指作品的材质和品格。在演讲中,原智将重点放到了“质”上,通过对木纹金技法、熔变技法、象嵌技法在具体作品中的应用来阐释自己的艺术设计理念。他认为,工艺是一种试图创造更美好世界的实践方式,也是一个网罗纯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活动。在这其中,传统与创新共鸣,新技术和新创意相互融合,人们可以不断制作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他相信,工艺是一项可以建立广阔视野和实用理论,并不断创造出新传统的事业。

原智 Satoshi HARA (日) 金泽美术工艺大学教授、参展艺术家

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高级讲师克里斯·奈特(Chris Knight)的视频发言题目是“从传统工艺实践看现代设计思维”,他重新考量了学者和匠人两种身份之间的张力,以此展开自己四十年间的金属艺术创作之思。他首先提到,工艺品的形式语言与其所表达的社会语意具有相当程度的同构性,时代的发展因此会不断衍生出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新诉求。他讲到,“传统需要重新出发,而新需求的满足也需要知识的保障。”以与李福明、李小白和白瑞空间所合作设计的茶具为例,他提出,贴合实际的设计实践给予了艺术家走出自我观念,进入生活、服务社会的良好机会;跨文化的设计合作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除了投入实际生产的产品外,他还与观众分享了自己以社会仪式、空间感知等为主题进行探索的艺术作品。他认为,“从历史来看,容器的形式只是表达或交流其所处的时代和文化的工具,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载体。”也因此,无论是日常生活用品,抑或公共艺术品都可以与人们建立不同程度的共鸣。演讲的最后,他引用了荷兰史学家马尔扬·昂格尔(Marjan Unger)的话作结:“是购买者、佩戴者和使用者赋予了作品最终的意义。”

克里斯 · 奈特 Chris Knight (英) 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首饰与金属专业高级教授、参展艺术家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郭新在“蜕变系列的蜕变”的演讲中与观众分享了“蜕变”系列作品的创作历程。她讲到,自 2010年在云南采风时接触到贵州花丝,并经过综合学习和比较中西方花丝工艺之后,便明确了自身的艺术定位——“学习前人的手艺,讲自己的故事”。她总结道,传统的花丝工艺给人以通透、精细和圣洁之感,以及手工、慢生活和极致品质的联想;而在纯粹艺术创作中,或者更具体到当代首饰艺术的创作,艺术家出于对艺术观念的表达,则可能需要去装饰、强化特性和转化纹样。在此基础上,她对自己的《家园的守护者》、《撒拉弗的影子》、《蜕变》等作品的艺术设计语言进行了抽丝剥茧似的剖解,进一步诠释了自身金属艺术创作的使命和追求。

郭新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实验中心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参展艺术家

韩国国民大学副教授玄智渊(Hyun Ji Yeon)通过视频进行了“韩国现代金属艺术的今天-以制作器皿的艺术家们的作品世界为中心”的主题演讲。她首先提到,随着强调消费者个性的时代到来,“工艺”成为了韩国文化领域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就目前而言,对器物的研究在金属工艺领域是尤其活跃的。她指出,器物是兼具工艺历史性和传统性的事物,并以“器物与功能”和“材料与技术”两大范畴进行深入的讲演与探讨;前者包括物理使用的功能、抒情功能、器物与功能的原因三个部分,后者包涵对物性和技术的探索,以及对其他材料和金属的结合进行探索两部分。两个范畴的内容既互相阐释,又相对独立,通过以参与此次展览艺术家们的作品及其使用的工艺技法进行串联,玄智渊较为全面地向观众展示了韩国当代金属艺术的现状。

玄智渊 Hyun Ji Yeon (韩国) 韩国国民大学副教授、参展艺术家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曾辉饱含感情地追忆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对于中国传统工艺的坚守,由此开始了主旨演讲环节的最后一场——“复兴百工 生活即道”。他指出,金属工艺同其他工艺门类都曾经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今天却越来越退出人们的现实生活。对此,曾辉提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工艺美术如何真正地参与到社会建设当中。以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策展实践为例,他指出了传统工艺不同维度的复兴价值,强调金属工艺的当代发展需要发挥其普惠性的社会意义,承担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传统工艺就像民间情歌一样,是干净纯洁的。”曾辉引经据典,以筷子、秦国的青铜箭头、宋代剪刀、马勺等东方设计学经典进一步阐释了东方设计的智慧,并对传统与当代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延伸思考。他说,“尊重传统的目的是让其更好地为未来创造价值。”以“透明的美食”艺术展、“浮梁茶屋”竹构建筑设计等当代优秀设计为例,他进一步指出,手工艺美学应该更广泛地与社会发展建立联系,金属艺术的发展应当立足于中国文化精髓,更加开放、宽容和融合。

曾辉 设计学者、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参展艺术家

陈岸瑛对主旨演讲总结道,前六位演讲者偏向于从自身创作的角度切入,探讨当代工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后两位的角度则侧重于设计艺术的批评。他引用发言人克里斯·奈特的话强调,传统在当代需要重新出发,由此构造更美好的生活。主旨演讲环节后进入主题研讨环节,继续由陈岸瑛主持,参与学术评议的嘉宾有:《上海工艺美术》杂志编辑部主任龚世俊,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助理马翔、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唐廷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春刚、中国《装饰》杂志编辑部主任周志,他们针对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以及上半场主旨发言的内容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主题研讨现场

龚世俊表示上海是中国金属工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并结合自身金属工艺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向大家介绍了上海金属工艺发展中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他认为,上海成为本次展览的举办地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并欢迎下届展览继续在上海举办。马翔肯定了当代工艺美术实用性发展的大趋势及取得的良好成绩,同时提出了行业面临的诸多发展问题,比如设计如何和时尚结合、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工艺美术品牌的建设等。唐廷强首先对展览的作品质量表示了肯定,他总结了以下几点:本次展览的受众具有广泛性;作品的材质和工艺具有代表性;金属工艺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具有独特性;金属工艺事业的发展具有广泛社会性。王春刚具体比较了国内外作品的设计理念,强调金属艺术需要突破造型、工艺的限制,用心灵创造出真正打动人的作品。周志总结了三点主要问题,一是当代工艺美术发展迅速,青年艺术家们的技术水平相差不大;二是艺术创作中的价值观辨析与认知问题,真正的观念应该是用以理解时代和社会的;三是传统需要更深入、系统地了解,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发展。

在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新的发展时期,本次学术论坛汇聚了国内外艺术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等金属艺术领域内的著名艺术家、知名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他们对当代金属艺术发展中的传统根底与当代创新、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材料技术与艺术观念等重要话题进行了不同立场和多元维度的深入思考,在呈现世界当代金属艺术的发展面貌的同时,也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诸多富有价值的见解。

常沙娜先生题词

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

China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Metal Art Exhibition & Academic Forum

时间:2021年06月05日-07月05日

地点: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上海)E馆

总策划:周尚仪

学术主持:陈岸瑛

策展人:王晓昕

联合策展人:黄晓望 申文广 李 蕤

支持机构

国家艺术基金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协会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

协办单位

河南华夏铜艺成型技术研究院、白瑞艺术空间

学术支持

中国《装饰》杂志社、《上海工艺美术》杂志

相关阅读

    暂无信息

热门标签

    习近平
    世界卫生组织
    张艺兴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