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2 09:14:44 点击:57070
思想流变,绘图草稿。2024年7月18日,“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画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启幕。艺术史家、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高名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岸瑛,独立策展人苏伟,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参展艺术家王广义先后致辞。开幕式上,杜鹏飞为王广义颁发捐赠证书,感谢他为清华艺博捐赠《唯物主义者》雕塑作品。开幕式由清华艺博副馆长邓岩主持。清华大学部分师生校友、艺术界代表、媒体记者、社会观众等出席了开幕式。
艺术史家、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高名潞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岸瑛致辞
独立策展人苏伟致辞
参展艺术家王广义致辞
杜鹏飞为王广义颁发捐赠证书
开幕式嘉宾合影
王广义是“’85美术新潮”主要发动者之一,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标识性人物。20世纪90年代,他将二三十年前常见的符号化的工农兵形象与商品经济时代泛滥于日常生活的广告图像和流行元素相结合,创作了《大批判》系列作品。王广义利用图像元素在时间、形式和内涵上的差异,通过组合呈现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彼此消解各自的原初内涵,达成一种荒谬和虚无的效果。这个系列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也获得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展览通过呈现王广义1993年首次参与一系列全球展览后至今完成的全部创作草稿,揭示其“思想”流变的过程,审视艺术家如何依靠“思想性”想象地言说个体与世界的关联。展览展出的250余件手稿包含了《大批判》《重叠的现场》《卫生检疫》《东风:金龙方案》等,还有更为复杂、无法归类的《无题》等系列。整体而言,王广义试图隐藏艺术家的个人存在,以中立的、无指向的、无立场的态度展示问题。他从平面绘画到雕塑,再到空间装置的创作过程,既可以视为艺术家重视表现的有效性,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他的雄心——他的艺术并不静止为被凝视的对象,而是制造一种足以吸纳观众的能量,令观众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王广义的这些草稿不是毫无表演性的文献,也不全是艺术家幕后的工作笔记,但在其所展现的种种创作面貌之间,可以辨认出一种连贯而充满起伏波动的“思想”势态。展览尝试分析这一跨越四十年的完整性,呈现其核心的问题意识如何塑造了王广义的艺术立场。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必在这些草稿中发现恒定的“真值”,而是可以通过它们理解一个创作个体在加入到充满价值冲突的全球领域之时的情感历程和思维结构的变化。通过王广义的个案,我们也可以思考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思想性”作为一种实践策略出现的语境及其历史动因的形成。展览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7、8号展厅展出至2024年10月16日,欢迎清华师生及社会各界观众莅临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