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6 10:33:34 点击:34192
4月13日,参加“MoAE馆藏及学术研究系列展:观念的演化”开幕式的嘉宾合影留念。
4月13日,展览联合策展人段少锋在展厅现场导览。
2024年4月13日“MoAE馆藏及学术研究系列展:观念的演化”在浙江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隆重启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浙江省版画家协会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作为指导单位,由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主办,并得到徐万茂美堉公益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彦涵美术馆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军、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杨锋、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张广慧、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家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方利民、南京书画院院长刘春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孔国桥、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庆元等数十位专家学者、艺术家齐聚东钱湖畔,溯源中国现当代版画历史,共话版画发展未来。
华茂集团董事长、总裁,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馆长徐立勋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为了梳理艺术文脉、活化典藏资源,我们还举行了版画专题研讨会,通过艺术展览与作品研究相结合,呈现版画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代版画发展的脉络和新见,同时推出版画主题的艺术教育活动及文创衍生品,希望能让更多人‘解锁’版画艺术,触摸中国版画印痕肌理之下的温度和传承。”
“MoAE馆藏及学术研究系列展:观念的演化”展览现场
MoAE馆藏及学术研究系列展:观念的演化”展览现场
“MoAE馆藏及学术研究系列展:观念的演化”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分为“在场:版画介入社会”“专场:从革命到建设”“起点:版画作为方法”“原点:从当代到版画”四个篇章,是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首次大型艺术家群展,展览精选了罗清桢、李桦、胡一川、江丰、罗工柳、彦涵、古元、黄永玉等艺术家的经典版画作品,并与徐冰、谭平、苏新平、王华祥、陈琦、方力钧等当代艺术家的版画作品进行对话,共展出两百余件作品,呈现一场融合传统与当代、汇聚经典与创新的艺术盛会。展览同时呈现了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自画像》原作,其版画作品对中国现代版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观念’一词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艺术作品和工艺技术的区别就在于它们背后存在的观念”,谈及“观念的演化”这一主题的由来,本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段少锋分享道,“‘中国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复杂的文化共同体’,而版画在我看来,正是一门与时代同行的艺术,因此,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将对版画这一艺术类型近百年来的‘观念的演化’进行梳理和呈现。”
从黑暗中刻划出期望的曙光
《怒吼吧!中国》 李桦,木刻版画 ,26.4x19.6cm,1935年,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藏
《负伤的头》张望,木版,23.3x18.8cm,1934年
1931年,全球经济危机和九·一八事件双重冲击下的中国,深陷内忧外患。“当革命之时,版画用途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 在这个动荡时期,鲁迅先生的呼吁激发了众多进步青年对版画的强烈兴趣,将其视为一种为革命而艺术的媒介。展览第一篇章“在场:版画介入社会”聚焦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对统治阶级的抗争,取材现实,技法上吸取世界各国的木刻版画特征,融合德国表现主义的激情、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写实和英国自然主义的细腻,形成独特风格,向观者传递着一种热血澎湃的革命精神。
李桦《怒吼吧!中国》刻画了一名即将被杀害却在奋力挣扎的中国人,揭示民族危局与国人的决绝抗争;张望《负伤的头》通过描绘一名头缠绷带工人的仇恨目光与坚毅神态,展现工人阶级的悲愤力量;陈铁耕的《母与子》描绘贫寒之家的母子守望父归的场景,鲁迅盛赞其虽借鉴西式构图技法,但所刻的形象是典型的中国人。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对“在场:版画介入社会”主题的有力回应,生动展现了版画作为社会历史语境中不可或缺的表达手段,如何以其深刻的视觉叙事、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洞察,介入并影响社会思潮与公众意识。
从革命和建设中寻找版画的民族性
《当敌人搜山时候》 彦涵,木版,22.7x17.7cm,1943年
《蒲公英》吴凡,水印木刻,49.6x33cm,1959年
展览第二篇章“转场:从革命到建设”探讨的则是鲁迅过世以后,版画艺术中心转移到以延安为中心的木刻运动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版画艺术功能的转变。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启发下,解放区版画家深入人民生活,汲取陕北民间艺术精华,创新性地融合革命题材与传统年画、剪纸等元素,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新中国成立之后,版画艺术则调整以往“战斗武器”的定位,以更好地服务新中国的文化建设。
彦涵《当敌人搜山时》、吴凡《蒲公英》是本章节的代表作。早期新兴木刻创作出来的作品在解放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冷落,延安地区的木刻创作开始放弃早期惯用的欧化表现方式,转向更为民族化的木刻语言复现抗日战争。在《当敌人搜山时》中,彦涵以抗战四年的战斗生活为灵感来源,选择以金字塔构图描绘了战斗到最后一人的八路军战士,仍然在老百姓的支持下继续顽强作战,借以体现在抗战时期由民众们构成的一股坚不可摧的抵抗力量,并由此引申出人民战争必将胜利的伟大主题。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号召文艺工作者创作形式上民族化,为响应国家,木刻版画家们开始不断探索版画的民族形式。作品《蒲公英》借鉴民间水印木刻的形式,以“给世界以和平”为主题,刻画了一个小孩将蒲公英的种子吹向天空的细节,蒲公英寓意着代表祈求和平的心愿被带向全世界。此篇章揭示了版画艺术在时代变革中,如何顺应革命需求和国家服务,深植民族土壤,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开启民族新篇章,有力推动中国新兴木刻艺术的成熟与升华。
从社会转型中探寻版画的当代性
《芥子园山水卷》(局部)徐冰,传统木刻、墨、纸本装置,34x725cm,2010年
《无题》谭平,布面丙烯200x300cm,2018年
自1980年代开始,伴随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版画由主流走向边缘,“起点:版画作为方法”篇章却揭示了学院派版画艺术家如何凭借敏锐的艺术洞察和材质驾驭能力,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徐冰、谭平、苏新平众多具备版画背景的艺术家在当代艺术浪潮中脱颖而出。
徐冰的《芥子园山水卷》与谭平的《无题》是本章节的代表作。2010年,徐冰应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之邀创作了作品《芥子园山水卷》,作品取材于1679年经典图谱《芥子园画传》,通过木刻手法复现并重构山水画技法,揭示出中国艺术的核心,即符号性和中国人概念化的思维方法。谭平的《无题》系列始于2018年,旨在打破以往版画与绘画的界限,此前,谭平坚持两者分立;而在该系列中,他积极探索工业化流程与严谨工艺的版画如何与直觉驱动、偶然性丰富的绘画交融共生。尽管徐冰与谭平的作品已超越传统版画形态,其内核仍深深烙印着版画的独特语汇。他们以革新性的实践,彰显版画作为方法论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无限可能性。
从多元世界中回归版画的本体性
《1997》方力钧,木刻版画,244x366cm,1997年
《上善若水No.1 》陈琦,水印版画,50x80cm,2012年
“原点:从当代到版画”篇章则聚焦于多元艺术世界中,版画艺术家回归对版画“本体语言”的探索,重新投身版画本体媒介的创作。在这一篇章中,版画专注于纯粹性的版画本体语言,强调技术、材料以及表现语言的实验,注重挖掘形式风格和个性语言。
方力钧木刻版画《1997》与陈琦水印版画《上善若水》系列是本章节的重要代表。在作品《1997》中,方力钧以其标志性主题──光头与海洋——构建寓言式的视觉叙事。画中泳者在深邃碧波中游弋,隐喻人性在美丽与恐怖、舒适与无力之间的复杂情感张力。陈琦是当代最具有创造活力的水印版画家,其《上善若水》系列以东方哲学理念为灵感,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意象赋予当代诠释。《上善若水》系列是陈琦《水》系列的收官之作,集成了水系列近十年的创作经验,凝聚陈琦思路中无形之水的十种形态。作品采用68块木版,历经200余天手工雕琢,实现“墨分七色”的独特画面感。作品呈现明净、超然、唯美的状态,“简约如诗、空灵若梦”。这些水是每天见到的水,喝的水,洗的水,也是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此章节的所有作品均紧扣版画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核心特质——复数性与规定性印痕,通过对这两个维度的深入挖掘与创新运用,生动展现了版画本体语言的深厚底蕴与鲜活的当代精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展览学术主持张子康评价道:“本次展览作品跨度近一个世纪,为我们了解中国版画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全景视角。长久以来,‘版画思维’作为一个学院教学概念存在,本次展览则尝试从当代角度来呈现版画在媒介和题材上的创新。因此,这次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亦是对版画未来的殷切展望。”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6月16日。在历时二个月的展期中,博物馆将为观众提供覆盖多个年龄阶段的艺术教育活动,包括继续推出备受好评的“MoAE小小导览员成长计划”,该计划刚刚荣获了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部优秀公共教育项目的殊荣。此外,还将推出木刻版画、套色版画、丝网印刷、凝胶版画、水印木刻等工作坊,旨在让观众通过版画的观赏和创作,深度体验版画艺术的魅力。同时,博物馆还将推出一系列文创衍生品,将艺术的光芒融入日常生活。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MoAE馆藏及学术研究系列展:观念的演化
展览时间:2024年4月13日——2024年6月16日(周一闭馆)
指导单位: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支持单位:徐万茂美堉公益基金会
四、展览亮点
1、现代版画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进
中国版画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新兴木刻的艺术家们本身便是中国社会革命的参与者,他们在鲁迅的指引下深入的参与到中国的革命进程中,由此展开中国现代版画的序幕,而在延安鲁艺时期,版画更是成长为尤为重要的进步思想传播媒介,延安鲁艺的版画家成为了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学院美术教育的创建者,版画系的发展在建国后应运而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版画家是时代的见证者、创造者。版画的现代化进程同步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2、全景式呈现中国当代版画发展史
本次展览是一次彰显传承和创新的学科发展史,是对于中国学院教育版画学科的系统性回望和追溯,呈现其近九十年来,半个多世纪的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的发展。全面呈现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中国版画从开始介入社会,到走进学院,再至八十年代版画教育实现学科化后,当代艺术家们从原有的版画创作模式出发,逐渐走上探索个人方法和思维观念的不同道路,这一版画艺术的演变史。
3、基于中国艺术传统的再创造
本次参展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无不体现出对于中国美术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再创造。以刀笔木刻的传统版画为起点,汇聚发轫于八十年代的各类木刻转型作品,以纸本、布面、木板等多种创作媒介,以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诠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版画系”的生命力。
4、从艺术文化的高度传播宁波城市品牌
徐冰、谭平、苏新平、方力钧等近三十位当代艺术中坚力量及中青代实力派艺术家,联袂呈现百余幅重磅作品。展览涵盖了几代版画人的奋斗历程和创造历程,是宁波乃至于浙江省内均不多见的、具有艺术史书写属性的展览,更是彰显宁波城市文化活力、城市品牌的重要机会。
5、联动八大美院,锚定教育传承
展览以体现中国美术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为出发点,汇聚八大美院版画系的在职教授及版画领域的理论研究专家,从多元角度、不同方向,以艺术展陈结合作品研究,呈现版画学科历史传统及当代版画发展的经验与新见,实现对多层次、多年龄段观众的美育触达。
开馆三年来,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在重要的转型阶段首次推出覆盖三层空间的学术研究展,首次向公众全面推介华茂的版画收藏,确立以学术研究立馆的指导思想,馆藏作为基础,研究作为方法的办展理念,步入逐步推出系列研究展的新征程。
7、践行立馆宗旨,探索艺术教育无限可能
近日,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同行成长,互学共享:MoAE小小导览员成长计划”荣获文化和旅游部优秀公共教育项目,这是对MoAE艺术教育实践的至高肯定。此次展览不仅延续了“MoAE小小导览员成长计划”,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版画公教课程,涵盖木刻版画、套色版画、丝网印刷、凝胶版画、水印木刻等工作坊,让参与者通过观赏和创作,深度体验版画艺术的魅力。
收藏为了教育,建馆旨在育人。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主题博物馆。博物馆由世界顶级建筑大师、199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阿尔瓦罗·西扎设计,是西扎目前唯一“黑色系”作品,并入选由ARCHDAILY评选的“2020年度全球最佳建筑”。博物馆以艺术教育为内核,充分展现古今贯通、中西融汇、内外共生的艺术思想,以全新的博物馆模式建构“美美与共、美以成人”的艺术教育平台,打造社会的美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