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网

主页
人民艺术网官方网站
人民艺术网-最新的艺术资讯,最权威的艺术解读

艺术家江茜:数字时代的哲思摄影

更新时间:2023-10-23 21:31:44 点击:14123

江茜是一位在中国南方长大的艺术家,她先于上海学习数字媒体艺术,之后在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攻读摄影与当代艺术实践,获得了艺术与人文实践与研究的双硕士学位。目前,江茜居住在伦敦,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她的作品在国内外国际性画廊举办的展览中备受欢迎,包括泰特美术馆、萨奇画廊以及上海西岸美术馆。江茜的艺术作品也在国内外媒体中引起广泛关注,得到了英国泰晤士报和中国雅昌美术网等媒体的高度评价。

江茜
 

江茜的作品独具特色,她巧妙地融合了当代数字媒体和观念性艺术手法,同时汲取了东方古典哲学的灵感,结合西方当代哲学和文化思考,创作出充满沉思的摄影作品。
 

沉思摄影:尝试挑战倦怠社会中的病态现状
 

"沉思摄影"的概念源自法国哲学家Jacques Rancière,它指的是一种富有思考的摄影艺术艺术史学家汉内克·格鲁滕伯尔在他的新作《沉思图像作为一种思考方式》中再次强调了这一概念。沉思摄影使观众摆脱对信息的解释,引导他们进入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图像本身散发出一种不确定性,鼓励人们进行深刻思考。
 

江茜对"沉思摄影"的探索起源于对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状态的观察和共鸣,尤其是数字媒体时代人们的倦怠和过劳。她的研究论文中时常引用当代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文章,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写到,与规训社会不同,当代的"效绩社会"充满抑郁症患者和厌世者。这种社会以"过度的积极性"为特征,表现为过度的信息和资讯,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注意力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感知因此变得分散、碎片化,新的暴力形式也因此产生。在这种状态下,人们逐渐失去深思和逗留的能力,更容易受到刺激性的轰动事件吸引。这与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观点相符,机械复制不仅导致艺术品"灵韵"的消失,也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接受方式。在摄影这个媒介中,体现在以信息主导的图像传播方式和图像数量的密集和过载。与此同时,强调夸张主题和高对比色彩的摄影也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感知和神经。
 

江茜的沉思摄影尝试挑战倦怠社会中的病态现状。她汲取东方古典哲学的灵感,探索为观众创造深思和宁静的时刻,让他们从过度活跃的刺激中解放出来。

 

摄影:作为理想媒介探索虚无
 

在大学时期,江茜深入研读了东方古典哲学,涉及佛教、道家、儒家的古典典籍,甚至是最古老的古典巨著——《周易》。她特别对佛教中的《金刚经》和《坛经》中的"无"概念产生浓厚兴趣。她解释说:"当我们执著于'有'时,我们容易陷入效绩社会的陷阱,而观照'无'则使我们冷静下来"。
 

她巧妙地发现摄影是一个理想的媒介来探索虚无。在佛教中,"无"被认为是一种充实的状态,同时海德格尔也认为"nothing nothings",意味着"无"既存在又不存在。摄影的矛盾性——被拍摄的物体既在场又不在场,刚好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她启动了一个长期的艺术研究项目,名为《摄影作为无的视觉显现》,以探索沉思摄影,通过图像艺术为观众提供逗留和思考的瞬间,将他们从过度刺激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她的作品提出了一种充满创造力而坚定的抗议,为观众在画作前创造了不同寻常的景象。
 

《摄影的一分钟时间》展览
 

《摄影的一分钟时间》是这个艺术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通过探讨摄影的不可再现性,江茜成功地呈现了虚无的状态。她认为虚无无法被再现,但可以通过摄影的重复性来体验。她拍摄了60张由连续的瞬间构成的海水图像,以探讨非线性的摄影时间。她将每次拍摄的间隔视为"无",每次快门声的间隔和空洞的视窗构成了"无"的场域,这个场域创造了寂静而有意义的时间。江茜巧妙地通过图片排版的空白网格来呈现"无",这些空白呈现在观众眼前,但又存在于照片之外。当观众仔细观察作品时,空白的网格由于人眼的视觉特性而呈现出动态的圆点,似乎静止的海水呈现出了流动的态势,呈现出动与静的美妙互动,完美结合了"有"与"无"的概念。这种视觉上的丰富体验引发了观众对于时间这一生命议题的思考,一分钟的时钟时间是短暂的,但摄影的一分钟似乎被无限拉长,仿佛是无限接近于虚无,使观众在画作前停下来,进入宁静的冥想状态。
 

《摄影的一分钟时间》展览
 

这组作品的创新之处在于,江茜拒绝了信息的传达,却创造了一种关于"无"的有意义的体验。其次,她鼓励观众主动参与到作品的形成中。正如Jacques Rancière在《被解放的观众》中提到的,艺术和电影理论家通常将现代观众描绘为审美和政治上的被动者,而艺术家和思想家一直在努力将观众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将演出变成一个共同的表演。在江茜的作品中,只有观众主动去感知时间和空无,摄影独有的一分钟时间才会得以形成,她将数字时代麻木的信息接受者转化为充满活力的创造者和思考者。通过结合东西方哲学和摄影,探索新的观看方式和与观众的互动方式,江茜的作品充满独特的魅力。
 

《摄影的一分钟时间》获得了世界一流的艺术家的赞誉。备受影响力的当代摄影艺术家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写道:"江茜通过富有观念的策略分析了摄影和"无"的哲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她用摄影表明"无"可以通过摄影的非再现性被体验,她的视觉表现非常严格"。
 

此外,江茜的艺术表现手法得到了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瓦尔德马尔·亚努兹查克(Waldemar Januszczak)的高度评价,他在泰晤士报上评论《摄影的一分钟时间》,称其通过极简的风格表现了易逝的自然,成功将其与波普艺术巧妙融合,誉其为"最好的自然作品"。江茜提到她深受观念艺术的影响,即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艺术运动,其中概念本身成为了艺术品,将艺术品的价值和质量从物质对象转移到了抽象概念。这种艺术手法使江茜能够自由地探索她的研究主题。与此同时,江茜还采用了极简主义,进一步压缩图像的信息。将东方古典哲学与西方当代艺术表现手法精巧结合确实是江茜作品的另一独特之处。
 

《水在水上》
 

江茜还从东方哲学中的"顿悟"概念中汲取灵感,她试图在摄影作品中启发观众对"无"的顿悟。在作品《水在水上》中,她拍摄了一条河流的照片,然后将这张照片放在流动的水面上,再次拍摄。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一张照片的完整生命周期,而不仅仅是它所传达的视觉信息。这张照片会在水流中逐渐融化,最终变成水的一部分。通过"水在水上"这个矛盾性的标题,引发观众对于逝去和生命的思考。为了创作这件作品,江茜专门研究了禅宗的禅语以及公案, 即由禅宗祖师的一段言行或是一个小故事来启发思考,达到开悟。因此缘由,这件作品也引人联想到禅宗六祖慧能笔下那句著名的话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作品《空白在哪里中》中,她的表现更为直接。她将一张记录日常生活的照片中心设定为空白的圆圈,将图像直接消除。她还是巧妙的结合照片和文字,询问观众:空白在哪里?照片中心的空缺仿佛是一种笃定,而她又邀请观众挑战自己的思维,我们的日常生活会不会也是一种空呢?而在似乎是幻灭的日常中,我们该如何书写自己的生活范式?又该如何反思自己的生活呢?
 

除了抽象的哲学概念外,江茜十分善于对具象自然的应用。这同样与她受到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中国的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在人和自然的相融中,主体与客体的界线被消解,从而达到一种“无”的圆满。这里的无和西方哲学中的潜在的消极含义不同,它是一种绝对的充实和愉悦。
 

《请风告诉我》展览
 

《请风告诉我》这组作品将江茜对"无"和自然主义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她巧妙地将多种媒介如摄影、装置、既成物、印刷等结合,创造了一个与自然元素,特别是风相融的空间。江茜选择"风"这一自然元素,因它不可见不可捕捉,而又真实存在着,与"无"有着相似之处。她将风吹动自然景象的照片印在轻盈的纱上,使照片似乎有而无,然后将这些纱与画框组合成装置。这些大型装置将纱打造成不同的形态,充满了整个展览空间。当观众进入这个空间时,他们仿佛置身于春风中,感受到风的轻拂。江茜还引入了实际的风,使装置中的纱轻轻飘动,而穿插其中的铃铛也交相作响。在此情境中,观众对于风的体验被无限放大。他们静静地在这个空间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风,轻触,抚摸,观看,聆听风。
 


 

江茜还在装置空间中,加入了其它自然物体,比如用树枝和石头搭建的临时雕塑,树杈和鸟的羽毛构成的运动装置,还有沙,泥土,植被等。这些与自然的细致接触促使着主客体间的融合,引发"无"的发生。观众得以获得内心的平静,抚平了在高压力生活中产生的焦虑感。江茜精心创造的"无"空间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疗愈场所。
 

综上所述,江茜的艺术根植于扎实的哲学研究,贯穿东西方古典和当代哲学。作为一名出色的艺术家,她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解答,以应对当代人所面临的生存状态危机。江茜以对摄影这一媒介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拓展,创造出丰富而成熟的艺术作品。她受到西方当代观念艺术的启发,又挑战了既有的观念,为艺术流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她不拘泥于单一表现形式,大胆结合装置艺术、雕塑等多种媒介,将摄影艺术的边界推向新的领域。作为新一代的艺术家,江茜的艺术才华、坚实的学术基础、以及真切的人文关怀令人印象深刻。她的艺术成果使得她在摄影艺术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一颗璀璨的新星。
 

(作者:陈耀杰)

相关阅读

    暂无信息

热门标签

    习近平
    世界卫生组织
    张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