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6 10:03:42 点击:12797
2023年8月2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湖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协办的2023“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第三场学术座谈活动“策展与国家展览高质量发展”在中华世纪坛举办。
学术召集人于洋教授以“场域生态与国家形象——从近现代中国美术展览溯源到当代策展实践”进行演讲,他从早期美术馆展览与美育的公共属性为契机,继而谈到全国性美术展览的开端与发展,以及艺术策展的现实问题和当代困境,策展人会遇到主办方意志和策展理念的差异甚至对立,群展的水准均衡和主题实现的关系平衡问题,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均衡问题,展览策划与学术研究的关系问题等。另一方面,他展望未来,提出了对于国家美术展览有着诸多期待,关于策展的未来形态发展,如何共同书写历史,在当下人工智能多媒体展示的语境中,这种互动性的展示越来越多,应更为关注展览的未来形态和传统的区别。此外在国家形象的时空文脉方面,既有近代展览的传统,更不要遗忘千年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以及我们在今天如何去定位这种文化外宣、文化交流的问题。策展叙事的建构和创新,如何通过展览讲故事,进行对展览受众研究的深化、细化与分层化,也是未来展览可能的发展趋向。
学术召集人
于 洋|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活动上半场
孙婵在围绕“聚拢·连接·分享:对美术馆的策展生态的观察”分享中,阐述了湖南美术馆在开馆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围绕本馆定位及职责,开展自主展览品牌策划,聚焦本土,围绕 “地域与场域”“传统与当代”“艺术与公众” 等不同方面,策划实施了一系列业界瞩目的高质量展览,并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七大品牌。并通过以名家大展塑形象、以精品特展聚人气、以多维举措推青年等多样策展创新实践,在聚拢资源、连接公众、分享价值等领域进行了具有前瞻性的探索,极大提升了湖南美术馆的知识生产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新征程上,湖南美术馆将持续逐步完善美术展览体系,提升策展水平,丰富展示内容,延伸展览空间,培植公众文化自觉,用美术馆阵地讲好湖南故事、中国故事、新时代故事。
孙 婵|湖南美术馆副馆长
王洋在发言中从自身参与的策展案例出发,重点区分了艺术和设计类展览的不同特点,在国家高质量发展时期,艺术类展览以视觉呈现为准,需要从“艺术总体”出发,打破不同题材种类进行分类展示,聚焦社会主义文艺观的具体表现,以明确的主题分类,体现民族身份的建构。包括:1)时代精神表现;2)世界文明互鉴的最新成果;3)艺术本源的创新探索;4)科技创新所带来的艺术前沿的发展。设计类展览与美术作品展览不同,设计类策展需要围绕“大设计”的概念,注重“日常性”“功能性”,体现“当代性”,尤其是对未来趋势的引领,核心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探讨“世界的现代”与“当代的中国”互为参照式的共进与征象关系,实现归属感和身价值认同。关注的几大主题:1)特色前沿科技;2)国计民生;3)本土重生,传统赋能;4)关注当下日常。
王 洋|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学术部主任
李默以国家大剧院与荣宝斋联合主办的“经典的复现与传统的再造——荣宝斋350周年木版水印当代艺术主题展”为例,通过对“展览内容的活态传承”“展陈设计的活态转译”“宣教活动的活态体验”三部分进行介绍,揭示了“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这项非遗背后的精神内涵及对现当代中国水印版画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她通过分析该展的策展思路,表示做好一场高质量非遗展览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精神核心,以及展现非遗在当下的活态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李 默|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策展人
任哲以“策展的温度——探讨馆藏陈列展的新思路”为题,分享了近年来中国美术馆不断加强对藏品资源的梳理、阐释,精心策划“典藏活化”系列展览,扎实推进学术研究与理论探索。在展示古今中外艺术“高峰”的同时,全面提升了中国美术馆对于本馆藏品学术研究深度和展览策划水平。“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通过四大主题及近六百件作品,集中展现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经典美术作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红色革命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中外美术成果的交流与互鉴。该系列展览以新颖的策展理念、恢宏的展览叙事,使学术性与大众性有机融合,展现了中国美术馆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蓬勃生机。
学术评议人葛玉君对本场活动进行评议,孙婵通过湖南美术馆的展览案例策划及展后研究的分享,一方面突出主题性的诉求在展览中有表述,另外一方面更加强调展览形式的多元、互动以及展览对于各方面群体的影响和接受,具有操作性的视野和方法。
葛玉君|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教学部主任、副教授
王洋博士更关注学术性身份出发,她从学术史文脉梳理,从中国到西方,从艺术到设计比较的序列中来展开她的阐述。涉及到主题性展览叙事结构策划,这种叙事有起有落,让观众感受到展览本身的内在秩序和规则。以及强调本土性和在地性,传统身份认同、创新和时代发展,大的问题在这个展览当中融会贯通。
李默也有非常强的学术研究性,有历史脉络的梳理。她谈到了“非物质”,突出精神内核,很有启发性,她演讲不仅把展览进行了叙述,而且从展览之后的饾版历史发展渊源进行了深度的阐释,使得展览在视觉表达的同时更有了历史的深度和厚度。不仅仅是水印木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我们当下展陈的时候有哪些地方是我们需要规避的,有那些地方需要引导阐发出来。
任哲对美术馆的发展有长时间的观察,他指出观看展览的时候是综合性的维度,所谓的温度是一种置身于美术馆内部的美术馆人来观看展览时,这个展览所给他的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给他的打分。并分享了中国美术馆60周年系列大展,整体呈现出宏观性的并制叙事方式,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活动下半场
白茜在发言中分享了她对美术馆展览体制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她个人观点的主题性研究“现当代艺术在中国展览体制中的转向、蔓延与推进”。她回顾了中国展览体制发展的整个进程,特别梳理了中国现当代艺术出现后的展览体制与样态。她还探讨了现当代艺术展览的理论支撑,包括物性法则和关系美学法则下的不同类型和特点。最后,她以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今日美术馆为例,介绍了经典大师展览、介入式艺术展览和艺术文献展等不同类型的展览在美术馆展览体制中的转型、蔓延与推进。
白 茜|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策展部主任、陕西省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
王亚楠从如何策划主题性展览、如何以展览为媒介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打造中国文化强IP三个角度,论述了展览策划对于推进国家高质量展览发展的重要性。她提出主题性展览要弘扬社会主旋律,发挥启发教育意义,同时也要关注学术立场与艺术本体问题,起到大众美育作用;国际展览要注重展示民族文化的精华,传播时代风格的经典,同时要找到有效对话的频道与语境;在中国文化名片的打造上,需要找到具有国家文化属性的IP种类,通过全球推广策略与数字化技术媒介,形成矩阵式传播效应。她介绍北京画院已启动“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全球系列活动,将会联动海内外齐白石收藏机构,形成全球性艺术事件。活动通过展览、出版、论坛、数字化建设等内容,利用线下+线上的方式,结合数字与科技手段,让传统艺术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风采,在国际上传播好中国声音。
王凯探讨了全国美展的历史和意义,以及美展作品的主题表达和形式审美间的关系。试图通过全国美展部分获奖作品,就主题和形式两者关系进行了对比。美展产生的作品如何更好的反应当下与未来,讲述其价值与意义,这既有作品本身的艺术本体的学术探讨也也因为科技与时代高度发展融合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王 凯|浙江画院理论工作室副主任
王静以2023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展览“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创作研究展”的策划为例,回应了关于高质量国家级展览策划的思考。介绍了“写生新疆”展览的策划思路:以“边疆”这一话题作为展览出发点,观察20世纪以来不同时期不同文艺思想、理论方法影响下中国艺术家对新疆和民族图像表达的差异。她同时谈到如何通过展览的手段聚焦“艺术群体对新疆文化遗产的发现、保护和研究”等问题,以及通过展览的开放叙事架构与展览主题相关的“美术作品”的关系,整体理解“新疆”作为美术素材的意义和内涵等。
张文博在演讲中以2022年初武汉美术馆与陕西美术博物馆的一次馆际交流项目《出长安——陕西中国画展》为话题,提出交流展也可以进行非常有意思的学术思考与研究。他发现新中国成立后,陕西与湖北两地从新中国成立后就有很多次交流与互访的展览,比如1957年6月《赵望云和石鲁访问埃及和波兰写生展》在武汉举办;1981年12月《陕西国画家十三人联展》在武汉举办,此次展览是陕西国画院自成立后第一个出省展览;1982年《湖北晴川、申社中国画联展》在西安举办,;1986年《石鲁书画遗作展》在武汉举办等,进而通过大量文献资料,以时间顺序,梳理出赵望云、石鲁、康师尧、方济众、徐松安、周韶华、汤文选、陈方既等两地画家交流互访的历史资料,提出展览实践应具备的问题意识。
学术评议人王春辰对发言者进行了点评:白茜回顾了展览的历史,列举了近三十年的几个重要展览,现当代艺术在中国展览体制中的转向、蔓延和推进,蔓延应该是在刚才所涉及的所有馆当中都在产生回响,展览和策展包括学术研究都构成了一体,这个可以说在蔓延,在推进。正因为不断的讨论和探讨,加上中国的美术馆的发展建设,构成了中国艺术体制或者艺术生态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艺术体制,美术馆、博物馆中,日常工作之外必须思考如何做和怎么样做,怎么推进我们的学术建设和学术研究,美术馆要起到建构美术、创造美术和书写和建构美术史的学术责任。
王春辰|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
王亚楠介绍北京画院以齐白石为起点做了很多推广,特别在国际上怎么把一个学术史、艺术史和当今世界新文化品牌或者文化IP的推广有关,她的发言重点,建构叙事体系,在策展当中有这样的诉求。围绕齐白石的推广在不同国家举办,甚至把和国际的交流都挖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就是策展内容的拓展。
王凯谈到全国美展,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展览,在全国美展的模式下,怎么把中国的艺术往前推?包括艺术的形式、语言、作品,一层一层往上推举,这里面既涉及到美术教育,既涉及到艺术理念,既涉及到文化方向。我们对全国美展画面的样式、语言形式的方式面貌有很多期待。策展人是一个非常规范专业化的制度,能不能带有严格的策展人制度进行互动,这也是值得探讨的。
王静从组织“新疆写生”这个展览,以新疆的视角,过去写生写什么?新疆每个时期怎么变化,和现代新中国的建构国家形象的建构关系是什么?做了很多探讨,我们可以展开由此有针对性的话题,内蒙、西双版纳或者西藏,甚至是东北等围绕中心区域的艺术创作?这些都是话题,有的针对语言本身进行探讨,有的针对话题探讨,话题在今天策展当中是很重要的点。就像讲好中国故事,讲什么故事?话题就是故事。
张文博梳理了湖北、西安这么多密集的水墨方面绘画的交往交流互动,在这样的关系当中,在水墨或者艺术语言的创作上引发一系列的变革,潜移默化的。水墨绘画在中国是非常大的课题,至今讨论不断,至今没有标准,也没有终结的答案,但是一直在持续当中。这种研究的问题再拓展转换成策展的意识变成具有普遍意义,我们策展对于美术史的写作是什么意义?每次策展前后做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