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网

主页
人民艺术网官方网站
人民艺术网-最新的艺术资讯,最权威的艺术解读

“将何之:李斛与20世纪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展在清华艺博开幕

更新时间:2023-04-29 13:36:07 点击:11775

2023年4月26日,“将何之:李斛与20世纪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展览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潘义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展览总策划杜鹏飞,李斛先生女儿李蓉先后致辞。开幕式上,杜鹏飞为李凡、李蓉颁发捐赠证书,感谢李凡、李蓉和李芸三位子女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捐赠李斛先生的《炉前浇铸》等15件绘画作品。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哲主持。清华大学部分师生校友、艺术界代表、媒体记者、社会观众等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致辞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包括李斛先生在内的一批现代美术大家感悟时代之变,以深厚的艺术功底,创作出丰富的美术经典作品,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成为深化美育滋养、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通过展览展示这些经典美术作品,创新阐释中国历史之厚重、时代之发展,已然成为建构新时代审美风尚的内在需求。”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潘义奎致辞

“李斛先生的画作表现了对新中国的热爱。如今我们看他的作品,已然有映照现实的意义,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理想,也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李斛先生的一生是以现实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一生,是坚持探索中国画新法新貌的一生。他曾说‘人生有限,艺术千秋’,恰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留下的艺术作品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他的毕生心血,为中国美术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都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杨先让致辞

“李斛是徐悲鸿院长写实主义团队中重要的人。1946年李斛毕业,他是学油画的,却用中国画的纸墨画了一套风景,徐院长非常惊喜。徐院长从心里喜欢李斛,一直惦念着他,接管国立艺专后又专门把李斛找来,先安排在清华大学,在和徐院长关系非常密切的梁思成先生手下工作。李斛是卖命地、抱着不能辜负恩师的心在坚持教学做事,因为他知道在中国搞教育是多么大的担子,这一点是很让人感动的。”

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致辞

“李斛先生是我永远怀念的老师。我们知道中国画作为一个有千年历史的画种要再创新是多么困难的事,而李斛先生是当时‘新中国画’的最成功者,为中国画的转型作出重大贡献。我想用我母亲说过的一段话纪念他:‘我们在追思和纪念李斛时,很难抑制自己为他的早逝而伤痛和惋惜的情绪,他在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上是一位深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巨匠,形成了他自己的优美风格和有体系性的造型技巧,他的名字和卓越成就无疑应与当代美术大师并列。’”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致辞

“‘将何之’虽然是一幅小画,风格也和先生的常见画作完全不同,却是很有深意的。很多同时代的艺术家都和李斛先生一样,遭遇到了人生和创作的极大困惑,我相信这幅画是他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发出的对中国画和他个人命运将向何处去的振聋发聩的问句。对于今天的从艺者,这个问题依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永恒命题,因此我们采用了这张看似不起眼的小作品作为展览的核心。作品虽小,但意义伟大。”

李斛先生女儿李蓉代表家属致辞

“父亲离开我们快有五十年了,今天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他举办画展开幕式,作为家人,我们非常感动和感慨。父亲1948年至1951年在清华营建系工作,大家对他这段经历和留下的作品知道的很少,正是因为这次画展,清华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将父亲一些仅有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渐渐的把父亲的这段经历清晰起来,并且在校庆活动之际呈现出来,非常有意义。”

杜鹏飞为李凡、李蓉颁发捐赠证书

手持捐赠证书的李凡(左二)、李蓉(右二)与杜鹏飞(右一)、李哲(左一)合影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哲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嘉宾合影

李斛(1919-1975),原名李心源,号柏风,四川大竹人,20世纪中国著名画家。1933年,李斛考入当时的四川省立成都师范学校,1942年至1946年就读于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傅抱石、谢稚柳、李瑞年等先生,因造型功底扎实,深得徐悲鸿赏识。1948年底,李斛应徐悲鸿之邀,从重庆来到北平(北京),先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任教,其创作的视野随着南北地域的迁移和新中国的成立发生较大变化。1951年,李斛从清华大学调至中央美术学院任讲师,1962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科主任。文革期间李斛常带病完成创作任务,1973年病情恶化时题写“胸怀远志,不畏近难”自勉,1975年病逝于北京。

在短暂的56年人生里,李斛的艺术创作一直与社会革命和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息息相关。无论是“中国笔墨,西洋画法”,还是“调和中西”,抑或立足传统笔墨的现代转化,虽然以徐悲鸿和林风眠等为代表的艺术家在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中探索的模式均有所不同,但是总体而言,中国绘画在20世纪融合了素描与白描、水墨与水彩、科学透视与散点透视等因素,在创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以素描写生为基础的创作手法,这是中国绘画现代转型的诸多表征之一,一直延续至今。

1944年左右,徐悲鸿从中央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和国画专业各选了一位优秀的学生进行中西合璧的尝试,即油画专业的李斛和国画专业的宗其香。1946年李斛毕业时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徐悲鸿题曰:“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自中大艺术系迁蜀后始创之,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由此可知,李斛是获得徐悲鸿高度认可的中西合璧“最成功者”。

“将何之”原本是李斛先生一张不经意小画的自题,它又可被看作对时代的发问——中国绘画究竟去向何方?本次展览试图透过李斛先生的150余件绘画作品,包含水墨、设色、油画、素描和速写等,展现在时代洪流的大背景下,个人的努力与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是如何展开的。

展览的序章,从自我写照开始,其后分为“视界:从重庆到清华”“范式:从写生到创作”“图真:从生活到艺术”“河山:从山水到风景”四个主要版块,分别从创作观念、创作范式、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山水与河山的转变等四个方面,呈现李斛在中西方经典绘画的共同追寻中,为中国绘画“东西兼程、中西合璧”现代转型所做出的贡献。

相关阅读

    暂无信息

热门标签

    习近平
    世界卫生组织
    张艺兴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