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展览艺术家市场跨界

资讯

人民艺术 | 9场个展,汇聚2025丨UCCA发布北京、沙丘场馆年度展览计划

发布时间:2024-11-03 13:30:30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欣然宣布,2025年将于UCCA北京举办7场展览,于UCCA沙丘美术馆举办2场展览。在北京,UCCA将于大展厅首先呈现韩裔美国艺术家安妮卡·易个展,聚焦艺术家以生物材料和技术手段对人类感官体验、科学与社会议题的探讨,随后将迎来享誉国际的空间影像艺术先驱——瑞士艺术家皮皮乐迪·里思特,以及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著名影像艺术家杨福东,这是迄今为止杨福东的创作最为全面的展示,亦是艺术家首次在北京举办大型机构性个展。
 


2025年度展览计划新闻发布会现场,UCCA报告厅,2024年10月31日。
 

此外,UCCA北京还将呈现首位获得特纳奖的非裔女性艺术家、2023年玛丽亚·拉斯尼格奖获得者——英国艺术家卢贝娜·希米德的力作,以及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中国画家陈可、雕塑家廖斐与日本艺术家田中功起的3场个展;在风景如画的渤海之滨,UCCA沙丘美术馆将一如既往关注具有探索精神和开创性的艺术家,特别推出以独特项目重新审视现行社会和艺术价值体系的新兴艺术家胡尹萍个展,以及已故新加坡裔英国艺术家林金中国大陆首个机构个展,重点展现其对东西方艺术传统中形式和空间普遍特性的独到见解与深入探索。
 

年度大展

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或置身其中”展览现场,三星美术馆,首尔,2024。图片由艺术家、三星美术馆与格莱斯顿画廊提供。摄影:安德烈亚·罗塞蒂。
 

安妮卡·易 UCCA北京

2025.3.22 – 2025.6.15
 

本次展览首次于亚洲对韩裔美国艺术家安妮卡·易的艺术实践进行了全面展示。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安妮卡·易因其所谓的“感官的生物政治”,即对于文化和生物作用如何塑造感官体验的探寻,而备受国际艺术界的关注。展览将展出她最新创作的作品以及早期作品的精选,全方面呈现其独特的艺术世界。
 

通过使用诸如细菌、气味和天妇罗炸花等有机且易逝的材料,安妮卡·易巧妙地捕捉到人类情感和感知的细微变化。基于对生命体之间脆弱而又坚韧的依存关系的思考,艺术家将蚂蚁和土壤微生物等顽强的生物视为共同创造者,并将生命、死亡和衰败等存在主义问题融入其作品之中,强调一切生命形式之间互利共生的关系。通过对感官的探索,安妮卡·易的实践聚焦机械、真菌和海藻等非人类实体的个体体验和洞察,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根植于对生物学、科技和哲学的细致研究,本次展出的作品以有形且富有情感的鲜活形式将这些研究呈现给观众,邀请人们与超越人类的世界亲密互动。通过与包括科学家、建筑师和调香师在内的各领域专家合作,艺术家的创作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在更为广义且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本次展览由UCCA与三星美术馆共同举办,由UCCA策展顾问彼得·逸利与三星美术馆策展人李珍芽联合策划。
 

关于艺术家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或置身其中”展览现场,三星美术馆,首尔,2024。图片由艺术家、三星美术馆与格莱斯顿画廊提供。摄影:安德烈亚·罗塞蒂。

安妮卡·易(Anicka Yi)1971年出生于韩国首尔,现生活和工作于纽约。她曾在世界各地多家机构举办个展,其中包括“元孢子”(倍耐力比科卡机库艺术中心,米兰,2022);“现代委任:安妮卡·易:爱上这个世界”(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伦敦,2021);“生命是廉价的”(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2017);“丛林条纹”(弗里德利希阿鲁门美术馆,卡塞尔,2016);“数码唾液7,070,430K”(巴塞尔美术馆,巴塞尔,2015);“你可以叫我F”(The Kitchen,纽约,2015)。

重要群展包括“新秩序:二十一世纪的艺术与技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9);“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2019);“电子身体”(沃克艺术中心,明尼阿波里斯,明尼苏达州,2019);“形式之梦”(东京宫, 巴黎,2017);2017年惠特尼双年展(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纽约,2017);“第八气候带,艺术在做什么?”(第11届光州双年展,光州,2016)以及“同时……突然,然后”(第12届里昂双年展,里昂,2013)。易是2011年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基金会奖和2016年古根海姆雨果·博斯大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被纳入多个公共收藏,包括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杜塞尔多夫尤莉娅·施托舍克收藏、卢贝尔家族收藏和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

皮皮乐迪·里思特,《在圈子里》(静帧),2024。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皮皮乐迪·里思特 UCCA北京

2025.7.19 – 2025.10.19
 

享誉国际的瑞士艺术家皮皮乐迪·里思特将充分利用UCCA大展厅的空间结构特性,为中国观众呈现其全新的影像装置作品。这些委任创作将延续里思特前瞻性的敏锐影像语言风格,融汇其一贯以来的生态女性主义关怀和道家自然观对生命共生状态的感知与体察,引导观众在微观与宏观世界之间不断切换视角,探索当代生态系统中身体机制、食物消费、消化进程与耕种活动的持续互化与循环,并邀请观众感受包含影像、装置、雕塑等多种媒介的“整体艺术”的力量。
 

此次展览将呈现一件艺术家为UCCA大展厅特别创作的场域特定作品,以及与此件作品相呼应的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精选之作,并充分利用美术馆的公共区域及非常规展览空间。在充满幽默与趣味的开放式展览体验中,为社会各界人士及各年龄阶层的公众提供进入皮皮乐迪·里思特艺术世界的全方位多元感官经验。本次展览由UCCA策展人方言策划。
 

关于艺术家

摄影:KEYSTONE/安东尼·阿内克斯
 

皮皮乐迪·里思特(Pipilotti Rist)1962年出生于瑞士格拉布斯,现生活和工作于苏黎世。1982至1986年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学习商业艺术、插画与摄影,随后在巴塞尔设计学院攻读视听传播(视频)专业。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里思特逐渐成为国际艺术界的重要人物,其作品也在世界各地广泛展出。

近期个展包括:“电子田园诗”(消防站,多哈,2024);“潜入你眼帘”(大馆,香港,2022);“宽厚胸怀,愿你成为我的邻居”(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格芬当代馆,加州洛杉矶,2021-2022);“你的眼眸是我的岛屿”(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日本京都,2021);“打开我的林中空地”(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丹麦胡姆勒拜克,2019);“像素森林”(阿尔勒LUMA基金会,法国阿尔勒,2018);“啜饮我的海洋”(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悉尼,2017-2018);“《像素森林》与《忧虑将消散》”(休斯顿美术馆,美国德州休斯顿,2017);“像素森林”(新美术馆,纽约,2016-2017);“你的唾液是我苦海的潜水衣”(苏黎世美术馆,苏黎世,2016)。

颐和园,约拍摄于1976年。图片由杨福东工作室提供。
 

杨福东 UCCA北京

2025.11.15 – 2026.2.22
 

杨福东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视觉创作实践中具有突破性的意义。2002年,他的第一部影片《陌生天堂》在第11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首映,展现了一种贯穿于多重风格传承当代美学熏陶下的全新叙事与视觉感性。在五年后创作的纪念碑式作品《竹林七贤》中,则诗意地表现了其同代人在步入千禧年之初的迷茫。随着其电影创作逐渐发展为时而涵盖影片制作痕迹的装置作品,杨福东之后的创作将电影式的思考扩展至空间与多重时间领域。

作为杨福东迄今为止最为全面,也是首次于北京举办的机构个展,本次展览将呈现杨福东“图书馆电影计划”的第一部分。该计划始于《竹林七贤》之后,是其对创作一部可容纳某种复杂现实影片的持续探寻——尤其当这种现实既真实,又具有构建性。从北京东郊农村童年经历汲取灵感,本次展览呈现了杨福东将过去与当下、公共与个人紧密交织的影像叙事。本次展览由UCCA馆长田霏宇和UCCA策展人刘倩兮共同策划。
 

关于艺术家

杨福东1971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在国际著名艺术机构和画廊举办的个展有“无限的山峰”(香格纳画廊,上海,2020);“明日早朝”(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18);“愚公移山”(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2016);“南辕北辙:杨福东作品展”(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5);“我感受到的光”(SALT 户外影像装置,挪威桑霍尔恩岛,2014);“杨福东:陌生天堂”(苏黎世美术馆,瑞士,2013);“断章取义——杨福东作品展”(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2012);“八月的二分之一——杨福东个展”(PARASOL UNIT当代艺术中心,英国伦敦,2011);“杨福东:竹林七贤和其它故事”(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希腊雅典,2010);“杨福东:将军的微笑”(原美术馆,日本东京,2008);“别担心,明天会更好”(维也纳美术馆,比沃利城堡当代美术馆,意大利都灵,2005);“五部电影”(文艺复兴协会,美国芝加哥,2004)等。其电影及影像装置作品在全球多家美术馆以及重要艺术机构举行过多场展览,如苏州博物馆(2019)、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2017)、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2016)、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3)、利物浦泰特美术馆(2007)、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2004)、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03)等。他也参展了第12届里昂双年展(2013)、第11届沙迦双年展(2013)、第十七届悉尼双年展(2010)、第52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2007)、第五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06)、利物浦双年展(2004)、第5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2003)、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2002)、第四届上海双年展(2002)、第7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1)等。

卢贝娜·希米德,《宇宙珊瑚》,2024,布面丙烯及木炭,152.4 × 213.4 cm。© 卢贝娜·希 米德。图片由艺术家、伦敦 Hollybush Gardens 画廊和纽约 Greene Naftali 画廊提供。摄影:安迪·基特。
 

卢贝娜·希米德 UCCA北京

2025.1.18 - 2025.4.27
 

作为英国艺术家卢贝娜·希米德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本次展览将回顾她过去四十年来创作生涯的重要阶段。希米德是80年代英国黑人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以其挑战主流历史叙述的绘画及装置而闻名。展览将呈现艺术家自1980年代至今的一系列重要作品,包括《时髦的婚姻》《金钱的命名》、“宴席车”和“B计划”系列等。这些富有表现力的作品通过思辨性的虚构,诗意地重述历史。展览将探讨其创作中长期以来的核心主题——黑奴贸易与黑人经历、性别视角和语言系统,呈现她多种形式的绘画实践,包括墙上绘画、人形立牌、现成物品、家具上的复绘,以及声音装置作品。卢贝娜·希米德是2023年玛丽亚·拉斯尼格奖获奖者。本次展览由UCCA策展人栾诗璇策划。
 

关于艺术家

摄影© 玛格达·斯塔瓦斯卡   图片由艺术家和伦敦Hollybush Gardens画廊提供
 

卢贝娜·希米德(Lubaina Himid)1954年出生于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现生活和工作于英国普雷斯顿。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大英帝国司令勋章获得者、中央兰开夏大学当代艺术专业名誉教授。她曾获众多奖项,其中包括2017年特纳奖,2023年玛丽亚·拉斯尼格奖,以及2024年苏珊·迪尔·布斯 | FLAG艺术基金会奖。希米德曾在英国和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其重要个展包括:“路障”(Hollybush Gardens画廊,伦敦,2024);“随遇而安”(FLAG艺术基金会/纽约、奥斯汀当代艺术美术馆/德克萨斯州奥斯汀,2024);“街头小贩”(Greene Naftali画廊,纽约,2024);“编织时间/深水”(阿联酋沙迦艺术基金会,沙迦,2023);“爱的声音是什么?”(格林德伯恩歌剧院,英国刘易斯,2023);“太多的梦”(洛桑州立美术馆,瑞士洛桑,2022);“水有完美的记忆”(Hollybush Gardens画廊,伦敦,2022);“卢贝娜·希米德”(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2021);“聚光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伦敦,2019);“抓取测试”(弗兰斯·哈尔斯博物馆,荷兰哈勒姆,2019);“卢贝娜·希米德”(CAPC当代艺术美术馆,法国波尔多,2019);“自下而上地工作”(新美术馆,纽约,2019);“国王的礼物”(奥克西塔尼/比利牛斯山-地中海地区当代美术馆,法国塞里尼昂,2018);“我们的吻是花瓣”(BALTIC当代艺术中心,英国盖茨黑德,2018)。

近期的群展包括:“就是现在:艺术家重构黑人形象”(费城艺术博物馆/费城、The Box /普利茅斯、国家肖像美术馆/伦敦,2024);“纠缠的过去,1768年至今”(皇家艺术研究院,伦敦,2024);“反抗中的女性!”(苏格兰国立美术馆/爱丁堡、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伦敦,2024);“细齿梳”(HOME,曼彻斯特,2023);“艰巨的任务!80年代的罗奇代尔美术馆”(罗奇代尔试金石画廊,曼彻斯特,2023);“所有人的世外桃源?”(斯坦利与奥黛丽·伯顿画廊,利兹,2023);“存在与归属”(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加拿大多伦多,2023);“分裂自我:遗产、记忆、归属”(赫伯特美术馆,英国考文垂,2023);“归来”(奥克西塔尼/比利牛斯山-地中海地区当代美术馆,法国塞里尼昂,2023);“在当下历史性地思考”(沙迦双年展,2023);“uMoya:失却事物的神圣归来”(利物浦双年展,2023)。希米德的作品被包括伦敦泰特美术馆、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阿布扎比古根海姆博物馆、洛杉矶哈默博物馆、阿联酋沙迦艺术基金会、挪威基斯特弗斯美术馆、瑞士洛桑州立美术馆、加拿大温哥华伦尼收藏、英国米德尔斯堡现代艺术学院、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英国艺术委员会、英国政府艺术收藏、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曼彻斯特大学惠特沃斯美术馆以及美国普罗维登斯罗德岛设计学院等多个博物馆和公共收藏收藏。

陈可,《工厂 No. 1》,2024,布面油彩,50 × 60 cm。
 

陈可 UCCA北京

2025.5.17 - 2025.9.7
 

回溯其自千禧年初期以来作为画家的创作历程,陈可的作品往往能够唤起某种集体共鸣,即使其画面通常聚焦某些特定的梦境和个体的境遇。她在早期作品中经常描绘卡通化的小女孩形象,这是一种矛盾的化身,代表着艺术家本人以及同样成长于不断扩张的消费经济中的一代人。在始于2020年的“包豪斯女孩”系列中,艺术家基于自身的感知和记忆,从包豪斯这所知名德国院校的图片档案中,挑选了部分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创作。本次展览将呈现此系列最新的创作,近二十幅绘画作品展现了她对于那个曾经乌托邦时刻女性英雄的意想和期冀。这些作品暗含的深刻意味在UCCA展厅和798厂房的背景下得以更为凸显,这些空间由德绍设计学院(原二战时期的包豪斯设计学院)设计,德绍这座城市则是包豪斯最后活跃之地。藉由档案材料和场域特定元素的纳入,陈可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关联线索。本次展览由UCCA馆长田霏宇策划。
 

关于艺术家

肖像摄影:黎晓亮
 

陈可1978年出生于四川省,她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近期个展包括“包豪斯女孩–剧场”(⻉浩登画廊,巴黎,2023);“无名女艺术家”(C5CNM空间,北京,2020);“和爸爸聊天才是正经事”(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8-2019);“梦·露”(⻉浩登画廊,⾹港,2016);“密林——陈可近作展”(星空间,北京,2015)。部分群展包括 “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中国美术馆,北京,2024);“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肖像”(龙美术馆,上海,2023);“余德耀基⾦中国当代艺术精选”(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洛杉矶,2021);“雨滴的阅读——西部艺术家文献展”(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17);“中国私语——乌利·希克收藏展”(伯尔尼美术馆,瑞士伯尔尼,2016)。她的作品被纳入诸多机构收藏,其中包括荷兰沃林登美术馆,瑞士乌利·希克收藏,英国弗兰克斯-苏斯收藏,瑞士BSI艺术基金会,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和上海龙美术馆等。

重要群展包括“新秩序:二十一世纪的艺术与技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9);“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2019);“电子身体”(沃克艺术中心,明尼阿波里斯,明尼苏达州,2019);“形式之梦”(东京宫, 巴黎,2017);2017年惠特尼双年展(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纽约,2017);“第八气候带,艺术在做什么?”(第11届光州双年展,光州,2016)以及“同时……突然,然后”(第12届里昂双年展,里昂,2013)。易是2011年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基金会奖和2016年古根海姆雨果·博斯大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被纳入多个公共收藏,包括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杜塞尔多夫尤莉娅·施托舍克收藏、卢贝尔家族收藏和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

廖斐,《局部被遮蔽的圆 4》,2022,哑银卡纸上油漆笔着色,250 × 143 cm。图片由艺术家和 Vanguard 画廊提供。
 

廖斐 UCCA北京

2025.5.17 - 2025.9.7
 

廖斐的创作始于对存在的思考与对自身的疑惑,旨在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接近“事物的本质”。其作品通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和日常材料的物质性,展示事物自身的存在问题。廖斐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艺术创作,基于思维逻辑和抽象概念创造出感性的强度。其作品将数理系统的逻辑感转化为视觉语言,透过低限的,几乎仅凭语言的直接表达,让我们体验到数理、逻辑和抽象事物的临场感和其极限。作为廖斐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机构个展,本次展览将系统性地梳理艺术家包括“单向雕塑”(2017)和“排列生成”(2018)在内的早期创作,以及延续至今的重要创作线索。同时,艺术家将根据作品特性对展览空间本身进行设计和改造。本次展览由UCCA策展人张南昭策划。
 

关于艺术家

廖斐1981 年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200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近期个展包括“形下寺”(Vanguard 画廊 × 醍醐艺术中心,上海,2023);“外在”(花厅计划,上海,2021-2022);“这一切是随机发生的吗?”(OCAT上海馆,2021);“广延”(Vanguard 画廊 × 零时艺术中心,上海,2018);“平坦”(上海玻璃博物馆,2016)。部分群展包括“险境集”(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2024);“青山行不尽:山海渡远”(大阪文化馆·天保山,大阪,2024);“沉静的响雷”(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1);“继续/不继续的传统:中国影像艺术”(萨拉曼卡艺术中心,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2021);“于显现或隐匿之中”(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2018);“疆域:地缘的拓扑”(OCAT 研究中心,北京,2018);第11 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6-2017)。

田中功起,《迁徙与毁灭》(拍摄现场照),2024,彩色有声影像, 1 小时 27 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田中功起 UCCA北京

2025.9.27 - 2026.1.4
 

田中功起多样化的艺术实践涵盖影像、摄影、特定场域装置和干预性项目,他擅长将日常行为中潜藏的多重语境可视化,并揭示其中的意义。艺术家早期作品以现成品为中心,通过实验性地利用日常物品,探索如何摆脱生活的常规。从2010年“九个发型师同时为一个人理发(第二次尝试)”开始,他创作了一系列“协作”项目——根据某个原因组织临时团体,旨在揭示微型社会和临时社区中的群体动态。自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后,田中功起开始如同电影导演般地组织、策划、拍摄了一系列以日本本土为中心的,有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品,他称之为“集体性行动”。本次展览将系统性地梳理并呈现艺术家近十余年的艺术实践。展出包括其早期装置作品在内的数十件作品,同时还将首次展出由UCCA支持制作的全新影像作品。展览由UCCA策展人张南昭策划。
 

关于艺术家

田中功起(Koki Tanaka)1975年出生于日本栃木市,现工作和生活于京都。2000年,田中功起获东京造型大学艺术学士学位;2005年,获东京艺术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主要个展包括“脆弱的历史(一部公路电影)”(善宰艺术中心/首尔、米格罗斯博物馆/苏黎世,2020/2018);“不确定的任务”(镜花园,广州,2019);“临时性研究(工作标题)”(格拉茨美术馆,格拉茨,2017);“陶艺家与诗人”(亚洲艺术博物馆,旧金山,2016);“田中功起:在一起的可能性,以及实践”(水户艺术馆,日本茨城县水户市,2016);“脆弱的叙述者”(德意志银行美术馆,柏林,2015);“抽象的叙说——共通的不确定性与集体行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威尼斯,2013)等。他的作品也在群展和双年展中广泛展出,包括“抗体”(东京宫,巴黎,2021);“纵使黑暗,我仍歌唱”(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2021);“正确方向的每一步”(新加坡双年展,新加坡,2019);“情的时代”(爱知三年展,爱知县,2019);“行动!”(苏黎士美术馆,苏黎世,2017);“艺术万岁”(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2017);“生存痕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6);“M+进行:流动的影像”(M+,香港,2015)等。田中功起的作品被诸多美术馆收藏,包括香港M+、日本东京森美术馆、荷兰凡艾伯当代美术馆等。

胡尹萍,《土豆啊土豆》,2024,羊毛、棉线,35 × 60 cm。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胡尹萍 UCCA沙丘

2025.4.27 - 2025.10.12
 

胡尹萍的艺术实践引导我们重新思考现行的社会和艺术价值体系,并在一个由毛线针织品构成的奇妙世界中,为劳动与生活之间的既存现状发掘新的可能性。胡尹萍的概念性项目“胡小芳”既是一个“艺术家品牌”,也是一场“社会实验”。它对经济体系和社会中固有的生产和贸易逻辑提出了质疑。该项目始于2015年,最初旨在为农村年长女性建立一个更具意义和自主的环境。随着时间推移,这一项目意外地为这些为了家庭默默奉献一生、几乎与艺术无缘的女性提供了一个释放潜意识表达的平台。胡尹萍最初只是向生活在她四川家乡的妇女们订购编织或钩针毛线制品。艺术家此举的初衷并非是为了开启一项艺术项目,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赋予这些女性——包括她自己母亲——的时间以应有的价值。她们的付出不仅在生活中被低估,现在更受到在线市场和出口体系廉价收购的剥削。借助“小芳”公司这个匿名平台,胡尹萍默默地为她们的创意手工劳动提供经济支持。胡尹萍的作品激发观者重新审视“女性手工艺”和“女性时间”的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充满颠覆性的独特视角。在这一重要艺术项目十周年纪念之际,本次展览以对未来的思考为灵感,展出一系列由UCCA委任、由“小芳共同体”创作的沉浸式混合媒介作品。本次展览由UCCA策展人容思玉策划。
 

关于艺术家

胡尹萍1983年出生于四川,2010年获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部分个展包括“胡尹萍个展:胡小芳和乔小幻”(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2);“雪白的鸽子”(箭厂空间,北京,2018);“游客”(IAER,意大利,2017);“小芳”(箭厂空间,北京,2016);“谢谢”(3号空间,成都,2016)。参加的群展包括“商人的故事”(kurimanzutto画廊,墨西哥城,2023);“希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松隐艺术空间,首尔,2023);“年年:动物的能与术”(德基美术馆,南京,2023);“不可思议的行动”(A4美术馆,成都,2022);“出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身份”(挪威利勒哈默尔美术馆、奥地利萨尔茨堡现代艺术博物馆、哥本哈根加姆勒斯特兰德国际艺术中心,2022);“无尽的服装”(X美术馆,北京,2021);“身体视觉”(云美术馆,深圳,2021);“帘幕”(Para Site,香港,2021);“空港双年展”(广州,2019);“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浙江美术馆,杭州,2019);“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民生美术馆,北京,2018);“甜蜜的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7)。

重要群展包括“新秩序:二十一世纪的艺术与技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9);“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2019);“电子身体”(沃克艺术中心,明尼阿波里斯,明尼苏达州,2019);“形式之梦”(东京宫, 巴黎,2017);2017年惠特尼双年展(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纽约,2017);“第八气候带,艺术在做什么?”(第11届光州双年展,光州,2016)以及“同时……突然,然后”(第12届里昂双年展,里昂,2013)。易是2011年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基金会奖和2016年古根海姆雨果·博斯大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被纳入多个公共收藏,包括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杜塞尔多夫尤莉娅·施托舍克收藏、卢贝尔家族收藏和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

林金,《敦煌系列 1》,1988。图片由林金艺术遗产 / 特恩布尔工作室提供。摄影 © 林金艺术遗产。所有权保留,DACS 2024。
 

林金 UCCA沙丘

2025.10.26 - 2026.4.12
 

林金是一位新加坡裔英国艺术家,她多以雕塑和版画为媒介,探索形式、节奏与光线之间的互动。她在1950年代移居英国,先后在圣马丁艺术学院和斯莱德美术学院学习。林金常使用木、石和金属材料,充分展现了她对古代视觉文化和建筑的深厚兴趣,这种独特的创作视角尤其得益于她从1956-1996年期间数次在亚洲各国的游历经历。作为林金在中国大陆首次机构个展,本次展览将全面呈现艺术家雕塑和版画创作,展现林金如何在她的人生经历中不断突破文化界限,专注探索东西方艺术传统中形式和空间的普遍特性,邀请观众在材质与抽象之间进行沉思与对话。本次展览由UCCA策展人张南昭策划。

关于艺术家

林金在柬埔寨旅行,约1960年代。图片由林金艺术遗产/特恩布尔工作室提供。摄影©林金艺术遗产。所有权保留,DACS 2024。
 

林金(Kim Lim)1936年出生于新加坡,1997年去世。她在17岁时前往伦敦,在圣马丁艺术学院学习,之后在斯莱德美术学院学习版画和雕塑。她的两场重要个展于2024年秋季同时亮相:“林金:空间之间”回顾展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呈现,而另一场于瑞士阿彭策尔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戴加:格兰蒂纳:林金笔记”标志着其作品在欧洲美术馆的首次呈现。林金曾于韦克菲尔德·赫普沃斯美术馆(英国韦克菲尔德,2023-2024)、特纳当代美术馆(英国马盖特,2024)、白教堂美术馆(伦敦,2022)、巴比肯艺术中心(伦敦,2022)、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伦敦,2021)、STPI画廊(新加坡,2018),以及卡姆登艺术中心(伦敦,1999)等机构举办个展和参与群展。她还参与了第13届台北双年展(2023)、第14届光州双年展(2023)。林金的作品被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英国艺术委员会收藏、英国泰特收藏和香港M+美术馆等重要机构收藏。

上一篇 下一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