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0 13:11:29
2021年11月20日至2022年2月20日,UCCA呈现意大利国宝级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于中国的首次个展“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
“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莫瑞吉奥·卡特兰1960年出生于意大利帕多瓦市,是当今国际当代艺术舞台上最受欢迎,也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家之一。展览标题“最后的审判”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创作的著名壁画。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艺术家三十多年职业生涯中创作的发人深省、戏谑有趣、充满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代表作品。
鉴于卡特兰过往的展览多注重作品非比寻常的呈现方式,此次展览则以统揽全局的视野,通过松散、开放的空间设计,邀请观者放慢脚步与每件作品进行对话,开启深入体察卡特兰创作理念与艺术哲思的探索之旅。“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由弗朗切斯科·博纳米策划,UCCA展览团队刘楷韵、关健、施瑶、杨翛然和林妍组织呈现。
“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于UCCA大展厅的开放空间内,呈现涵盖装置、雕塑和行为表演在内的29件代表作品,其中包括艺术家最早期的重要创作《家庭词典》(1989)和著名作品《卡特特兰》(1994)、《哔嘀哔嘟哔嘀咘》(1996)、《二十世纪》(1997)和《喜剧演员》(2019),以及以动物标本创作的一系列作品。
莫瑞吉奥·卡特兰,《卡特特兰》,1994,霓虹灯,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精迷你》,1997,彩绘铂金硅胶,总尺寸可变,单个尺寸15 × 8.5 × 10 cm。摄影:阿蒂略·马兰扎诺。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哔嘀哔嘟哔嘀咘》,1996,松鼠标本、陶瓷、富美家台面、木材、颜料、钢材,45 × 60 × 48 cm。摄影:泽诺·佐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我们》,2010,木材、玻璃钢、聚氨酯橡胶、织物,68 × 148 x 79 cm。摄影:泽诺·佐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展出的特定场域作品,根据不同场地凭空构建无家可归之人可能的生活场景,如本次展出的《张三》(2021),以及以毕加索形象为灵感,与2019年UCCA举办的展览“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相呼应的行为表演作品,激发观众参与互动,与卡特兰一同展开艺术探索。卡特兰的艺术观根植于当代社会矛盾,不仅质疑了故乡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刻板印象,还对当今全球化社会的道德观念,以及相关观点产生的语境进行了审视。
“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媒体导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年11月19日。
本次展出的作品部分取材于卡特兰的生活和他作为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以自我为中心的表面人格下出乎意料地包裹着艺术家个体身份的多重面相,引发观众对直面死亡与人生无常,尤其是对艺术家自身面对死亡的沉思。《否》(2021)以跪在地上,头套纸袋的人物宣告人类对命运的一无所知;《无题》(1997)通过为卡特兰量身定制的长方形土坑和一堆土展现了死亡时刻;《母亲》(2021)以墙绘的形式再现了艺术家在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首次展出的行为表演。对卡特兰而言,又闷又倔的驴代表抗拒艺术家身份的自己,优雅强健的马则是驴的死对头,然而马却在作品《无题》(2007)中威风扫地,被作为反英雄的战利品,难堪地困在美术馆的墙上。
莫瑞吉奥·卡特兰,《无题》,1997,矩形洞、一堆被挪出的泥土,尺寸可变。摄影:安德烈·莫兰。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其他展出作品在致敬的同时,还对流行文化和意大利的艺术史进行了戏谑,如《小孩》(2011)中蕴含多重意指的鸽子标本;戏仿导演马里奥·莫尼切利电影《圣母街上的大人物》(1958) 场景的《无题》(2001),借用卢西奥·丰塔纳标志性割裂画布手法创作的《无题》(1999),以及《无题》(2018)中缩小版的西斯廷教堂和壁画。
莫瑞吉奥·卡特兰,《无题》,1999,布面丙烯,100 × 120 × 7.5 cm。摄影:泽诺·佐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无题》,2018,壁画、松木、钢材,343 × 693 × 242 cm。摄影:汤姆·林伯。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聚焦艺术家对文化深刻尖锐的审视,凸显了主动选择审判与被动接受审判之间的辩证张力。展览动线与空间设计既不是为了埋下隐藏的作品伏笔,也不想营造戏剧般的惊喜效果,而是鼓励观众深入探寻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在当下时代的语境下与艺术家的实践产生共鸣,并对艺术家的创作做出“最后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