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
艺术家邀请展: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颂厅拉开帷幕。
此次
展览作为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的第七回,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国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于文江人物画作品及写生作品120多幅(件),是他调入中国国家画院(原中国画研究院)21载的整体回顾。谈及此次
展览,于文江表示,恰逢建党百年的伟大历史节点,十分荣幸参与完成了中宣部组织的党史主题创作《日出东方·李大钊 陈独秀》。此次
展览既是自身近20年的创作回顾和总结,也是自己作为新时代
艺术工作者向党和人民的一次汇报。
“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
艺术家邀请展”是自2021年初启动的
展览项目,
展览以个展的形式,系列展出中国国家画院院内中青年
艺术家群体的创作成果。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表示,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美术创作研究机构,作为中国美术的“国家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繁荣中国美术、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以勇攀
艺术创作高峰为使命。基于这样的使命与责任,近年来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各种有效方式来促进文艺创作的高质量发展。举办此系列展就是要鼓励
艺术家们在弘扬
艺术大道的同时,不断探索、追寻,交流、互鉴,携伴攀登、弘扬正气,培根铸魂、守正创新,以思想精深、
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创作要求,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品力作,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弘扬与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看来,系列
展览的举办,无论在社会反响,还是在我们自身的学术建设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谈及于文江此次
展览,卢禹舜进一步谈到,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能够做这样的一个规模的
展览,不容易。
展览作品数量很多,而且每件作品都非常精致、非常完美,这是于文江绘画的基本品格。于文江善于学习,古今中外广收博取,而且他对传统是尊重且敬畏的。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
艺术家,他牢牢地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和教诲,坚持作品为立身之本,同时他也牢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讲的
艺术创作的手法有一百条、有一千条,但最根本最牢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他的作品能够看到,他始终在基层,始终跟人民群众在一起,作品有情感、有温度。此外从他的作品当中,也能看出来他受过专业的传统教育,有着扎实的功底,对中国画技法有较为深入研究和把握,真正做到了思想精深、制作精良、
艺术精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在展览现场谈道,于文江非常勤奋、有扎实的功力。当然好的画家也不能光靠勤奋,于文江还有与生俱来的绘画悟性。好的绘画既要雄浑,又要优雅、文雅,于文江在这两方面结合的特别好,这足以说明于文江的修养和文化积累的深度。于文江每一张作品都是付出心血的,每一幅作品都是耐看的。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在采访中表示,“这是于文江第一次在北京做的较大规模的个人展览。10多年来,我在北京工作期间一直关注于文江,他不高调,但是每次在展览会参展的作品都有他个人比较鲜明的风格,细腻、抒情、唯美,带有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而且还表现出非常浓郁的民族风情,这是他的个人的创作风格。就像展览标题‘聆听风吟’一样,于文江骨子里头追求诗意化、追求某种音乐感的理想主义绘画的风格意象,婉转细腻,带有比较多个人情绪,使得他的画面多了某种神秘感的诗意或者具有某种暗示的趣味化。”展览现场,冯远认真观看了每一件作品,冯远注意到,于文江在2017年画的一批到太行山、西北一带写生写生作品,使得他原来的绘画风格中原有的装饰趣味减弱了,他加入生活中某种真实的自然形态,而且略带一点苍茫。“如果说2017年的这批写生,给他的绘画创作带来一个重要的变化契机的话,那么2019年他画了一批人物肖像我觉得是他人物画达到较高水准的一批写生作品。在这批作品中,他原来那种比较严谨细腻的东西放松了、更自然了,而且有了更多的自信,这是非常令人可喜的现象。”冯远说到,于文江现在的年龄正好是他一生中最好的创作阶段,我们希望于文江有更多的好作品诞生,期待他画出更多古典主义跟现实主义结合的,个人风格鲜明的作品。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于文江是伴随改革开放伟大时代步伐,在艺术上不断成熟,并且形成自己鲜明个人风格的画家,通过他的画展展现出我们伟大时代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今天踏进这个展厅,看到他这么大型的展览、这么多的作品,为之一惊,更是为之感动。展览中有主题性的创作,也有他的许多生活感性之作,还有他踏访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现场写生,构筑起一个丰满的于文江的艺术世界,丰富地体现出了他的艺术之路。对于文江的作品,范迪安有两个深切的感受:一是于文江的作品来自生活,更高于生活,作品有一种特别清新的时代气息;二是于文江是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探索上有高度自觉的画家,从山东到北京,多年来他致力将传统的中国画的重要经验,做了一个当代状态的重新梳理,将传统笔墨多种的营养因素融汇在他自己笔端表达出来。正如展览名字“聆听风吟”一样,于文江的作品都是他在用心灵去聆听自己的生命的律动。于文江的艺术追求跟们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他总是追求人间真善美,追求最本真的、最纯粹的境界,让我们今天看到了一个在艺术理想和心灵追求上非常纯正的当代的艺术。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表示,看了于文江的作品非常兴奋、振奋,作品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文江基本功深厚,无论造型能力还是表现能力,都是当代中国人物画画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的作品很鲜活、很生动、也很现代,人物画造型准确、生动、笔墨轻松,颇具生活的情趣和对艺术精神格调的追求。他的作品能够有这么丰富的内容和这么强的表现力,“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做到了走万里路,坚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无论是国内各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在海内外各地,他画了无数的写生,所以他的作品让人感到既真实又鲜活,在他作品里大家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都是一种美好生活的感受,给大家带来的是真善美正能量。可以说,他的现实主义绘画对传统中国人物画发展是有很大的推动补充意义的。于文江是一位非常有才情,有悟性,善于表达的一位画家。他既做到了把中国的传统绘画的笔墨自如运用,又将现代的造型以及色彩追求融合在画里面,让人不由地感到他的中国画很新、很美,又很有中国传统的语境、元素和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尤其是对当下的美术学院的教学具有借鉴意义,我建议高校里学中国人物绘画的学生,来好好看看,好好学习。”
在近些年的创作中,于文江始终思考的是人物画新的表现形式,如何做到既要不同于古人,也要不同于他人,尝试把工笔画中的精微和写意画中的“意”性相融合。这一路走来,于文江表示,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珍贵。作为“传统”的坚守者,于文江认为传统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作为
艺术家对
艺术语言的探索应该是永不停息和永无止境的,但是
艺术形式不是目的,而是结果。由于不同时代不同
艺术家的不同感受和思考,构成了历史中
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和创造性,而我们不过是历史长河中助力推陈出新的拍浪人,终会成为未来的“传统”。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认为,于文江是中国国家画院的一位实力派的画家,多年来他的创作态度一贯非常严谨。展览作品分为人物写生、风景写生,还有一些比较中大型的创作。在杨晓阳看来,这三部分作品的总体特点是造型能力很强,深入生活的态度很扎实,大多部分的作品在我们观看的过程中有这源于于文江多年来坚持直接写生的好习惯。由此,不同于部分艺术家的概念化塑造,于文江写生作品表现对象无论男女老少,他都能够迅速抓住对象的突出个性、特点,在形象的塑造方面,能画到这样的充实、丰满、深刻,在当代的画家写生中间是不多见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唐勇力看到于文江的作品感觉非常亲切,并有三个体会:“第一是看他的创作非常有收获,他都是取材于生活中的人物,画普通人,这一点他是坚持不懈的。第二,他的作品颇具中西融合的味道,画面上具有情节性和故事性,还有空间感,很细腻,探索出了自身的独特
艺术路径。第三,他的画法既不是大写意,又不是传统的渲染的方法、工笔的方法,而是用生宣纸做了一种工笔画的语言探索,既工又写,构成了他独特的
艺术表现方式。”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和于文江相识30多年了,“我作为同事和朋友对他的作品应该说是非常了解,对他近30年的心路历程和
艺术发展的路径是非常熟悉的。从他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他是一位非常勤奋的
艺术家,作品与过去相比更为多样,功力更扎实,生活气息更浓厚。特别是他近些年参加的一些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尤为突出,显示出他作为人物画家厚重的基础和独特的表现力,也让我看到了当代中国人物画家守正创新的道路。正所谓厚积薄发,相信未来于文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这不是悬念。”
中国国家画院
美术馆馆长何加林认为,于文江是一位特别有才气的人物画家,他的作品是用工笔和兼工代写的方法所作,独树一帜,影响了一大批的青年画家,尤其是山东地区的画家。在他的作品当中,人物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可以感受到一种雅俗共赏的中国特有的美学。同时
展览中还有很多风景和山水的写生作品,可以看出,于文江正是用他画人物的观察视角去画自然,有一种整体性和概括性,表达了他观察生活、总结生活,特别是对于色彩研究的独到之处,所以我觉得于文江的作品是具有可示范性的。同时于文江的作品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因为它主要是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他在作品里面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很多现实生活当中所能看到的一些美好的人物的造型,颇具现场感,会不由地带我们进入到他所绘制的时空当中。
《聆听风吟》是于文江2007年在大凉山写生时所作,画中姑娘安详、淡然之姿恰是于文江多年来所期表达的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受。“画什么”和“怎么画”,是画家一生思考的问题,“我以为
艺术创作说到底还是生活赋予我们精神世界的情感表达,只有发自深切的思想领域的感情需求,才是图像世界的真正源泉。当下社会浮躁的环境下,要保持一种寻常、中正、平和的心境,对于中国画家来说何其重要,又何其不易。所以,窃喜自己能坚守理想中的一方净土,聆听风吟。”于文江在《自序》中写到。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进安认为,于文江一直在坚持他的审美理想,这一点非常可贵。他所作现实题材画了一些特别接地气的内容,无论人物还是风景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面貌。从表现形式上,他借用了小写意或者兼工代写方式,是一个工写兼具的中间状态,做到了既能深入刻画人物,又能够使画面做到朴素唯美。他的这种方式,可以说给画界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表现生活的方式,我觉得这也是于文江对推动当代中国绘画发展所做的贡献。作品唯美充满正能量,做到了雅俗共赏。他一直坚持不懈用这种方式,而且每一次每一张画都交代的很到位,十分可贵。
作为此次展览的承办方,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董雷介绍到,展览展出了于文江老师不同时期、不同题材内容的作品,既有主题创作,也有写生小品,无一例外呈现他细腻、唯美、恬静的画风。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一种审美情绪,使观者不自觉地被其所营造的意境所影响、感动,再通过个性化的形象塑造,形成了于文江老师特有的如诗如幻的表现语言。这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呈现,能够比较全面了解于文江老师的创作面貌,这也是“大道不孤”系列展览的初衷,以展览带动创作,出精品,出力作。展览恰逢建党百年的重要时刻,以此优秀的展览和作品向党的生日献礼。
在《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平看来,于文江的作品在整体审美气象上隶属于“优美”的审美范畴,但他没有陷入或滑向“甜俗”的危险境地,这不仅得益于他对于
艺术思想和真善美的追溯,而且与他在创作中主动融入诗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位有着唯美气质的画家,明确地追求“新、精、美”的境界。王平坦言,在当下的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甜俗的图像化被当成“优美”的倾向并越来越流行,重“质”的外在形式效果的塑造,缺“文”的精神内涵的支撑,作品的表现力必然显得疲软。想要完整地呈现出“优美”的境界,那么外在形式语言和内在审美内涵这两个方面都要有所确立。于文江能够在其工笔人物画中融入诗意,绝非仅是一项简单的追求精致的技术问题,而是源于他的深刻思考及他对审美境界的内在追求。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认为,于文江是一个全才型的画家,人物、山水、花鸟均达到很高的水平。特别是他的人物画立足于扎实的写实技巧,将传统的写意性十分妥贴地融入进来,形成独具个人面貌的风格,辨识度很高。在创作上,于文江将视角落在普通人物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人物上,语言纯熟,色调温厚,精微处见大气。他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无论尺幅大小,其形式语言都经过苦心经营,精益求精,绝不马虎,故而看他任何一件作品都能体味到闳约深美的妙处。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15日。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
承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
《中国美术报》社
展出时间
2021年7月2日—2021年7月15日
开幕时间
2021年7月2日15:00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三楼颂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