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20 20:53:37
春已深,夏将至,树木渐渐繁盛,却还透着一丝元气满满的新绿。“日复一日的日常——黎明摄影版画展”于2021年4月18日在北京77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幕。摄影艺术家何崇岳、画家曹小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常务理事金丽、策展人晓歌和嘉宾李彤云、宫本达、陈农、苗英迪、付文洁、滕维红、艾伦娜等出席开幕式。
艺术家黎明(左)、策展人晓歌(右)
艺术家黎明致辞
此次展览由77文创园主办,烧麦集合承办,《艺术市场》杂志协办,鹰剧场、领航爱乐特别支持。
展厅现场
黎明,197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现居北京。当代摄影艺术家,大画幅胶片摄影师,专注人像摄影30余年。2008年创立了以明胶银板古典手工影像创作为主的摄影工作室。近年来,在美术馆等机构举办过多次摄影艺术展,作品被众多机构及私人收藏。
自然笔触系列作品
此次展览汇集了黎明以色彩及平面装饰性构成为核心创作的具有版画特色的系列作品,探讨了艺术家、艺术品、日常空间和观者四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以一种权衡者的视角,让艺术品在生活场景中也可以不突兀、不刺眼地进行一种平静的表达。
拐系列作品
策展人晓歌在展览前言中写道:“有太多白盒子,让我们聚焦在作品上进行阅读理解了,而黎明想做的是让作品像窗外那棵行道树,平淡着、安静着,但却在悄悄填充着日子,让你在一天中放空的时刻,有个舒适的位置——可以停留目光,慢慢放松下来。”这场展览以从捕捉现实到平面构成,再到作品融于当下空间内的表达,以艺术家创作不同阶段的不同视角为线索来引导观众进行解读。
黎明在开幕现场分享了创作的思考。“我从事人像摄影已有30年,现在很多家庭在装修后都会挂些艺术品,大幅的人像摄影作品可能不太适合。这次展出的作品没有人像,镜头聚焦的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比如,作品‘拐’系列拍摄的是文创园的楼梯。这个展览其实是我的自言自语。我在77文创园已待了7年,我用自己的视角记录了这些老工程项目独特的美学。在感慨数码摄影技术发展太快的同时,我坚持大胶片摄影,一次拍摄,一秒曝光。也是在告诉自己:放慢脚步,体会生活。”
黎明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5月18日。在展览期间,艺术家以“黎明照相馆”推出两场大画幅胶片人像摄影的公众体验活动,重温慢时光中与摄影师的慢对话。(欣文)
【展览前言】
忽略被摄的内容 不赋予其意义
只有色块、线条、构图
提取、重设、叠加
一切都是刚刚好的舒服
图片
在当代艺术或严肃或批判的语境下
心平气和地正视一幅作品的装饰性美学
其在空间内的舒适感与融入感
不张扬、不夺目
像一棵行道树,安静地存在
你甚至会忽略它带来的荫凉
日复一日地路过
当有一日 它被砍去
面对刺辣的阳光 才怅然若失
图片
平淡如水
但长久地相视也不觉厌烦
没有咄咄逼人的提问
没有滔滔不绝的说教
没有晦涩难懂的哲学
只是看得舒服罢了
刚好有个空间
刚好觉得缺了些颜色
刚好这画面合适的填补了上去
先落于纸 再落于空间
最终落于空间内人的眼中
这副作品 才算被完成
图片
有太多白盒子
让我们聚焦在作品上进行阅读理解了
而黎明想做的
是让作品像窗外那棵行道树
平淡着 安静着
但却在悄悄填充着日子
让你在一天中放空的时刻
有个舒适的位置
可以停留目光
慢慢放松下来。
——策展人 晓歌
绘春系列作品
“摄影其实是一种短暂的侵入。”谈及何谓摄影时,黎明这样说道。在我看来,他的摄影作品却是在弱化着这种侵入感,让最终的画面呈现出一种天然感一一这可以是一种天然去雕饰地对于被摄人或物的还原;亦可表现为一种脱离被摄人或物本身的定义,成为一种装饰性的表达。
他用一种近乎严苛的理性,来处理画面的色彩及构成,从被摄物原有的定义中抽离出来,变成线条、肌理、色块,这种更为原始的感官刺激去与观众沟通,放任作品更自由地与其所在的空间与观众“自主地”建立更为亲密的对话。他跳出了自己作品的方寸之间,转而站在观者所处的现实空间来构思自己的创作,考虑着空间整体的舒适感。这种站在展览空间外、站在艺术语境外,而立于生活场景中的思考与考量,使其作品具备了一种亲近感,没有作者意志上的强输入,也没有在空间内对于视线焦点的抢夺,更接近一种自然的被看见。
黎明所摄多为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日都看见、使用、经过的,却无暇投入更多注意的常见之物。这些日常所见被提取为色块、线条,具备了平面构成的美感,又不显空洞。摄影所保留下来的丰富细节,吸引观者的好奇,被摄物模糊了日常的形态,让观看者抛去固有的认知重新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引导观众反向体验艺术家的观察方式——艺术家先感受到这种抽象的画面韵律,从而产生了拍摄冲动;观众则是先看到了这种抽象表达再对应回日常所见。这种看似平淡的对于观察方式的一次小小交流,也许对于已经忙碌于生活本身的平凡人来说,会是一种更为疗愈的“传授”。
在日复一日的日常中,保持好奇,让平凡重复的日子忙碌却并不枯燥。
——策展人 晓歌
时光机器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