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展览艺术家市场跨界

资讯

丁天缺回顾展在北京艺栈画廊开幕

发布时间:2021-03-19 20:37:23

2021年3月13日,丁天缺回顾展在京开幕,这不仅是ICI LABAS艺栈画廊的2021年首展,也是2018年末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艺术家丁天缺遗著《梦里孤山——丁天缺艺术人生》一书问世后在北京的一次重要呈现。本次展览展出了丁天缺先生静物、风景、人物肖像等油画作品30余幅,同时通过丰厚的书信往来、自传日记、出版物和照片等文献资料为观众呈现了艺术家生前对艺术和生活的态度,较为全面地还原了丁天缺先生的艺术人生。

丁天缺,原名丁善庠(1916年-2013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35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院),师从吴大羽,后担任其助教。和已经出名的同窗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不同,丁先生的人生颇为坎坷。由于历史原因,他于1951年被当成反革命抓去坐牢,经历入狱、遣乡劳改等遭遇,直到1978、1979年才得以平反,而回到中国美院后的丁天缺只能被视为临时工,做《美术译丛》的编辑。

坎坷的人生经历几度中断了丁天缺的艺术创作,但这位老人从未被现实打倒。正如本次展览法语翻译杜吉莲(Ghislaine Yang)所言:“如果不是文字记载的介绍,我很难相信丁先生的身世遭遇。他的作品中完全看不到那些残酷经历的影子......”

的确,放眼展厅,无论是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还是意向而魔幻的山水景象,或是生活中最平凡朴素的静物都呈现出热烈明丽的色彩,它们的线条大胆直接,用色强烈而坚定,丝毫没有任何暗淡愤懑之气。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胡昌茕直言:“不同于一般人用绘画做为语言来表达或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感受,丁天缺先生略去了个体生命的爱恨情仇,而将创作直接寄托在生命之美上,他的笔下更多是站在生命的高度把美视为一种道义,感激生命,抒发美,在作品中构建一个既能够容纳自己,又能影响与帮助他人的精神的世界。这是丁先生最为让我敬仰的。”

明朗与纯粹的用色给人开朗轻盈之感,丁天缺用其个人的修为将坎坷内化并消解,输出的却是美好而安详。一如中国法国工商会美术编辑谢滨在采访时所言:“丁天缺先生的用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着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无论是色彩和构图,以及对生活中细节的观察,都能从其作品中感受到艺术家笔下的心思与意境。”他的花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生机盎然的仿佛永远不会枯萎的花朵;他描绘的静物,虽是再普通不过的浴室、娃娃或脸盆,却早已脱离了实物描摹,而将个人意向的色彩注入其中,赋予其新的生命语言,即便是“死的东西”也霍然蕴蓄了不朽的生命一般。丁天缺对色彩的敏感和驾驭力极为憾人,因其内心早已能承载生命中所有的碰撞与冲击。

1980虎跳峡

画面虽然是静止的平面,却因其笔触的徐疾顿挫,色彩的强弱对比,结构的纵横夸张,而赋予内容以视觉的动感和张力,将抽象的情绪蕴藉在事物内部,就如同看到这幅以《风》命名的作品:虽然只有房屋和草木的形象,却仍能听见风声,感受到春风拂面。这种笔触的交织如同音乐的回旋,抑扬顿挫中谱写了艺术家的不落凡俗。

1986溜冰女教练

1987女歌唱家黄琦小像

丁天缺曾言:造型艺术所求的“准”,乃是表达作家自我抽象感觉的“准”,也就是所说的“神像”,是一种大大超越事物本身之准的准,换句话说,正是所谓“不准之准”,因此,如果过于追求事物外表之准,必然就陷于拘泥之弊,反而失去了像的神韵了。一个画家要把对象的形象画出来,那是容易的,而且也是最起码的基础。但是要把对象的精神画出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精神是对象的抽象内容。

1990城隍山早读

1992什刹海

驻足他的肖像画作品前,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斧凿之痕,那一个个看似普通的人物个体,却都透露出各自独特的人性气质,即便是再简单不过的坐姿,丝毫没有夸张的表情,却仍然为观者营造出丰厚的气场与维度——丁天缺所刻画的是最真实的人,最自然的人,最具个性的人,而这才是拥有灵魂的生命之大美。

1998窗前偶见Ⅱ

2000盥洗室

吴大羽先生曾一再声言:“绘画更本质、更本源、更广大的载体是生活,是人生,是生命本身!”丁天缺先生蒙冤近卅载,晚年平反后重新拾起画笔。他用色大胆,线描勾勒苍劲有力,在那刚毅线条和明丽色彩中透露出一种倔强的决绝。无论是人物、静物、还是风景、花卉,都彰显出生命的盎然,它们恣意绽放,纯粹飒然,又傲骨嶙峋。正所谓“画如其人,其人如画”,跃然跳动的强烈色彩不正是丁老强悍坚韧性格的写真吗?囹圄困不住才情,成为对丁天缺艺术创作最好的注脚。

2006古今中外共欢舞.飞来峰下座和马蒂斯舞蹈印象146×114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22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