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21 18:21:59
“清晰多于悲观是好的——胡昌茕绘画作品展”展览现场
2020年12月12日,“清晰多于悲观是好的——胡昌茕绘画作品展”于ICI LABAS 艺栈画廊开幕。展览呈现胡昌茕从2010年—2020年跨度十年的41件绘画作品,围绕清晰和悲观两个主题展开,包含“深意背后都是忧伤”、“药”、“花”、“对称与平衡”、“倾斜与弯曲”、“流变与凝聚”共六个篇章,展现了艺术家在不同时期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和对于情绪态度的转换。
展览现场
现场嘉宾合影
艺术家胡昌茕接受现场采访
艺术家胡昌茕于1980年生于湖南株洲,2007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研修班教师、特邀青年艺术家、中国油画新人展组委会成员。其创作初期的作品关注伦理现实中人的悲观处境;近期,以窗内窗外作为有限取景的约束性行为进行写生、创作。在创作技法上,艺术家擅长使用以纯矿物质为色料,以蜂蜡、干酪素、鸡蛋为媒介的坦培拉技法,试图通过将不同的媒介组合在一起,创作出具有更多可能性和直觉上的丰富性的艺术作品。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对胡昌茕的创作从情感冲动过渡到形式冲动的流变轨迹进行梳理和呈现,进而探讨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自我认识的思想进路与表达的探索。展览试图以时间为维度,将作者寄意于面相、静相、景象的初期标题性作品,与近期退隐情绪代之以序号标记的作品重置,对作者、作品的时序意义与时间、空间的可塑性、开放性的研究以及再思考。
展览题目源自法国导演罗贝尔·布列松在一次访谈中所说 “Il vaut mieux être lucide,sans être forcément pessimiste”(清晰多于悲观是好的)。艺术家希望用来自对生命本身更清晰的力量的感受与表达来对抗无解的人伦现实对他施予的悲观主义影响,而这种悲观主义左右了他前几年的创作。艺术家坦言,确实是一种对之前基于观念的创作的警醒让他创作了这一批窗外风景。原来,警醒也意味着对暧昧的力拒。
深意背后都是忧伤
“深意背后都是忧伤”展览现场
展览的第一个板块“深意背后都是忧伤”向观众呈现了艺术家前些年间在人伦现实上具有悲观主义色彩的个人观察。这个主题源自于艺术家曾经做过的一个梦,在梦中,空气当中充满了观念,个体会在不经意间被观念趁虚而入以至于被支配。艺术家之所以对意识形态及观念如此警惕,是因为他曾在一张张被深意占满而显露出忧伤的脸中艰难挣扎过,而生命的倔强与不甘不允许艺术家接受现有的近乎失效的答案。在胡昌茕看来,现代社会中,人的信心不是来源于对答案的信心,而是对人可以从自己的感觉上建立形式而终获自由的信念。
胡昌茕 2017 粉绿的心事 90×60cm 木板蜡彩
展览现场
药
“药”展览现场
展览板块“药”向我们呈现了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拯救的力量。面对人生的空虚与迷茫,甚至家庭的变故、亲人的死亡,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失去很多支撑,不想自我毁灭的人便会开始寻求自我拯救。人们把愿望寄托在祭品、贡品等等物品上来寻求自我损失感的弥补与寄托。个体自出生落地便在既定的范畴里生老病死,依靠意识与物质的药来维持现世的不堪。人生,是通过“药”字里“约”的含义和世间的一场约定。我们既是吃药的人,也是制药的人。
胡昌茕 2007 路上的祭物 42×61cm木板坦培拉
胡昌茕 2010 家里的供物 27×50cm木板坦培拉
胡昌茕 2016 药 50×100cm 布面油画
花
“花“展览现场
花是重生之物,是沟通古今的媒介。艺术家创作以“花”为主题的作品并不是为了表现美感,而是靠着看花感受到某个古人,并以此寄托一种与其沟通的情感。艺术家借助他们达到的境界来引领自己的日常感觉。例如粉色的花让艺术家联想到弗兰切斯卡画中的粉色长袍,而在下雪天里创作的一束枯花则让他感受到戈雅画枪杀马德里市民时的悲愤……
胡昌茕2019-2020 十九 42x30cm 木板坦培拉
胡昌茕 2019-2020 三十六37×114cm 木板坦培拉
对称与平衡
“对称与平衡”展览现场
“对称与平衡”聚焦于艺术家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传达出一种经过克制后的稳定情绪。在艺术家看来,对称性是人类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它是人类以自身作为建立世界价值尺度的重要依据。在观看具有对称性构图的作品时,内心首先感觉到的是安全感与稳定感。而为了克服绝对对称带来的心理压迫与重复带来的乏味,人类从对称性中又观察到了差别,以及由处理差别带来的平衡意识。作品中的进退、俯仰、动静、抛引等这些对对称性内部的差异进行处理的方法,让我们获得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一致性的感受,进而从这些风景画中获得观看事物平衡关系的启示。
展览现场
胡昌茕 2019-2020 三十一 90×61.5cm 木板坦培拉
作品局部
倾斜与弯曲
“倾斜与弯曲“展览现场
“倾斜与弯曲“从人们本身丰富的情感当中诞生,在这个版块中,我们能够更直接地从”物’里面感受到人的状态,感受到一种不稳定感与动荡感。布列松的影片中充满了自毁的角色,但他们是关于道德的,而并非是悲观主义的。他们存在的意义在于让接受者在动荡的边缘悬崖勒马,而唤醒旁观者援以一臂之力。在这部分的创作中,艺术家并没有选择走到形式语言的极致,而只做了暗示——艺术家希望看到的并不是任何既有价值的倒塌,而是从新的感觉上抗拒干扰的建立。
胡昌茕 2019-2020 二十九 42x30cm 木板坦培拉
胡昌茕 2019-2020 二十三 30x42cm 木板坦培拉
流变与凝聚
“流变与凝聚”展览现场
“我们都想要去改变这个现实世界,以前更多的是在一种批判的想象当中去完成。现在我认为是要改变自己,让自己获得自由。”观看和记录植物在时间里的荣枯,在阴晴风雪里姿态的变换,使艺术家认识到:我们所存在的每一刻都是新的,都具有它存在的那一瞬间的真实。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艺术家逐渐开始向时间敞开自己全部的感觉,去接受在时间当中事物与思维所有的变换,用画面这个空间载体同时容纳每一刻的真实存在,并把自己在观察当中积累的感觉一点点建立起来,不断强化和形式化,从而获得一种清晰的力量,帮助个体建立完整的认知。
胡昌茕 2019-2020 四十(未完成) 122×244cm 木板坦培拉
整个展览由“清晰”与“悲观”两个部分构成,既是对艺术家个人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也是艺术家个人情绪和情感转变的记录。前些年间,艺术家对于人伦现实的悲观注视导致个人情绪的低落,而在对于情绪的共事和克制中、在生活的变故当中,艺术家逐渐从自然和艺术当中找到光亮,试图从希望“改变世界”转变到“改变自己”,探寻如何用建立而非摧毁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赎。
艺术家胡昌茕现场导览
展览现场
“艺术品对于有些人真的是药品。“展览现场,几位年轻女孩在观看艺术家的肖像作品时,痛哭流涕,这让胡昌茕深受震动。也许她们在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东西,而艺术作品帮助她们将内心郁积的情感释放出来,将大脑中的病灶消除。”绘画中是有着光明的力量的“,胡昌茕在采访中表示,”这种力量需要借助光线、借助色彩等等绘画的语言来传达,我相信艺术本身的治愈力量,我也在创作当中寻求这种力量来改变自己,救赎自己。“
展览现场
正如李昊所言:“相对于之前那些画面晦暗、色彩忧郁、标题费解、悲观主义色彩浓郁的作品,这些画像是阳光的丝缕照入困室,它们对于作者的自救意味在画面上隐隐闪现,默默沉潜在清晰的平凡之下。标题亦不再重滞如前。是的,彻底地悬置理念,放手与读者,任由绘画和单纯物象的力量去雕刻遥远的思想残影,清晰多于悲观是好的。”
艺术家胡昌茕家庭照片
观众在展品前驻足
“艺术家的作品是个人灵魂的容器,具有排他性。但人的情感具有相通性,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交流的可能性,让我们能够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得情感的依托。“从前期的悲观主义,到后期的平静与克制,胡昌茕的创作本身是艺术家情绪的流淌,是艺术之于艺术家本身的抒发,更是连接艺术家与观众的情感通道。在艺术创作的发展和自我的成长当中,艺术家又逐渐从自然与艺术中获得力量,从十分自我的状态转换到通过控制情绪使得艺术创作更加清晰。而这种控制,正是艺术家自身的成长与救赎。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