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15:55:13
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
Creative Machine
主办:泰康美术馆,Creative Machine
策展人:威廉·雷森,唐昕,周翊
学术主持:Frederic Fol Leymarie
展览顾问:韩娅娟
艺术家Artists:
当代Contemporary
Memo Akten / Katie Peyton Hofstadter,敖乾枥,韩娅娟,William Latham / Stephen Todd,刘佳玉,Parashkev Nachev,Félix Luque Sánchez / Vincent Evrard / Damien Gernay,Patrick Tresset,Maxim Zhestkov
历史Historical
Paul Brown, Harold Cohen, Ernest Edmonds, David Em, Herbert W. Franke, Desmond Paul Henry, Heinrich Heidersberger, William Latham, Andy Lomas, Manfred Mohr, Vera Molnar, Frieder Nake
教育Education
Max Bittker, Harold Cohen, John Horton Conway, George Corney, Amanda Ghassaei, Ross Hill, Benoit Mandelbrot, Craig Reynolds, Matt Ruten, Karl Sims, John Whitney Sr
展览时间Duration
2024.11.16-2025.2.28
地点:泰康美术馆
Creative Machine的中国首展“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于2024年11月15日在泰康美术馆重磅启幕。本次展览由泰康美术馆艺术总监唐昕与Creative Machine策展人、英国金匠学院教授、数字艺术先驱威廉·雷森(William Latham),资深策展人周翊共同担纲展览策划,特邀人工智能科学家、教授Frederic Fol Leymarie担任学术主持,艺术家韩娅娟担任展览顾问。展览持续至2025年2月28日。
Creative Machine是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艺术与创造力的国际大型展览,旨在探索“人类/机器创造力之间的边缘地带”[1] ,引发广泛国际关注。自2014年在伦敦举办首展以来,历经艾伦·图灵研究所、牛津大学等举办地,于今冬来到中国北京。此次展览是Creative Machine在中国的首次亮相,也将是迄今为止在北京举办的首批大型创意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艺术的展览之一。
近些年,AI不断登上各类头条新闻,成为全球范围的热议话题。有关人机关系的未来更是引发了公众的持续热议——“AI能否像人类一样具有创造力?”或许不少观众都有类似的疑问。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机关系和回溯AI与艺术结合的历史进程,本次展览从全球视角观察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创作,精选来自全球30位/组国际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人工智能、生成艺术、机器人和虚拟现实等多元领域。
展览分为“历史”“教育”“当代”三个独立叙事单元。“历史”部分展示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末的数字艺术先驱及其代表作,而“当代”部分则展示知名的国际和中国艺术家的机器人艺术、互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艺术以及生成艺术的大型投影、装置作品,代表当代人工智能驱动的艺术实践的前沿。“教育”部分向初步接触该领域的观众提供了数字艺术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技术介绍,同时聚焦生成艺术和算法设计,为已有相关领域知识基础的观众提供丰富内容。
创意“花火”:
AI艺术的“决定性瞬间”
汇集全球前沿作品,开启沉浸式感官奇旅
展览中的作品分布在泰康美术馆的两层展厅空间之中,营造或震撼视听或治愈身心的感官“体验场”,使观众沉浸式领略数字艺术的魅力。法国艺术家帕特里克·特雷塞特(Patrick Tresset)的互动装置作品《人类学习 #1》呈现出机械臂的形态,能够根据摄像头观察现场的观众并为其画像。中国艺术家韩娅娟的VR游戏艺术体验作品《赛博江湖》以科技粉色和毛茸材质构建了⼀个推测性的的未来世界,观众可在现场通过佩戴Apple Vision Pro“步入”沉浸式虚拟互动环境。梅莫·阿克滕(Memo Akten)和凯蒂·佩顿·霍夫斯塔特(Katie Peyton Hofstadter)的作品《超强光辉》将人工智能与舞蹈和神经科学研究相结合,让观众置身奇妙幻境,感受数字艺术的治愈力。参展作品还涵盖计算机绘画、互动装置、AI智能影像等多元媒介,打造沉浸式、交互性、寓教于乐的观展体验,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正如策展人威廉·雷森所说:“这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展览,观众很容易参与其中”。
邂逅“盗火者”:
回溯AI艺术的前世今生
跨越60年,一部浓缩的AI创意演进史
观众沉浸体验AI艺术的同时,还将搭乘时空“穿梭机”,亲手触摸数字艺术的“前世今生”。延续泰康美术馆对于“媒介”问题的研究和关注,此次展览以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对艺术的影响为切入点,在呈现该AI艺术前沿动态的同时,以媒介考古的角度串联起一部微缩的数字艺术演进史。展览中的“历史”“教育”两大叙事单元首次向中国观众全面展现全球计算机艺术从萌芽到AI时代的60年演进史。通过回溯各个时代数字艺术家先驱们的前行历程和代表性作品,展览旨在启发观众从新的视角观望数字艺术发展演进的过程和未来。
步入展厅,你将邂逅数字艺术史先驱——“计算机图形学之父”约翰·惠特尼一世(John Whitney Sr),“计算机艺术之母”维拉·莫尔纳(Vera Molnar),“分形几何之父”贝努瓦·曼德勃罗(Benoit Mandelbrot),“最早的艺术创作AI AARON的发明者”哈罗德·科恩(Harold Cohen),“电影3D动画的开创性贡献者”克雷格·雷诺兹(Craig Reynolds)......他们如同一个又一个“盗火者”,穿越60年的历史烟尘,如火炬接力般,将人工智能的“火种”带到中国,引领我们找到通向未来的创造力“钥匙”。
观展推荐语:
“在昨天和今天的链接中提示一点对明天的思索,
特别希望对于青少年有所启示,因为他们才是面对未来挑战的人类。”
——策展人 唐昕
“这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创新不断,新算法层出不穷。
对于年轻的创意者来说,现在是创作艺术或编写软件的绝佳时机。”
——策展人 威廉·雷森
“人工智能是否真的拥有创造力?
机器创造出来的情感能像伟大的艺术品那样打动我们吗?”
——策展人 周翊
“今天的年轻人将在不久的将来创造什么?
记住,人类总能扩展他们的创造力,这是我们的独特之处。”
——学术主持 Frederic Fol Leymarie
关于策展人
唐昕
泰康保险集团艺术品收藏部负责人、泰康美术馆艺术总监、策展人。1990年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1997年起以独立策展人的身份活跃于北京,策划了一系列本土当代艺术展览,同时展开与欧洲的艺术交流。2003年加盟泰康保险集团,创建泰康空间至今,带领其成为中国当下最具活力的非营利艺术机构之一。同时作为泰康集团收藏部的负责人,历经二十余年的积累,为泰康集团建立起一份翘楚业内并颇具规模与艺术史价值的企业收藏。
唐昕持续关注中国二十世纪以来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她把社会主义红色革命时期的艺术与当代艺术连接在一起并系统研究的方法,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独有,同时在摄影史、女性艺术的考察及年轻艺术创作者的发现与支持等领域均做出贡献。2023年借泰康美术馆开馆展之际,唐昕带领团队确立了以1905年为断代节点,形成“1905-1942-1976-现在”断代节点体系与“建制、媒介、生态”三大问题相结合的泰康研究体系。
威廉·雷森(William Latham)
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教授。因其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创作的先锋的有机计算机艺术而广为人知。他与史蒂芬·托德共同创作的关于交互式进化艺术的书《进化艺术与计算机》(Evolutionary Art and Computers)被认为是该领域的重要出版物。从1993年开始,威廉在Rave音乐视频制作、专辑封面设计和视觉舞台设计方面工作了13年,随后转向计算机游戏开发。2007年,他成为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计算机教授。
周翊
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1999年本科毕业于纽约库伯联盟学院,2004年研究⽣毕业于费城天普大学泰勒美术学院,是一位活跃于北京的资深策展人。
关于学术主持
Frederic Fol Leymarie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2004年Frederic加入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计算机系任教授,任务是将计算与视觉艺术整合到一个学术环境下,创建并领导了计算艺术硕士项目。Frederic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艺术、形状理解、科学可视化等不同领域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并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生物分子科学、考古学、应用数学和视觉艺术的专家们进行了跨学科合作。目前,Google Scholar上列出了他的130多篇学术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