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展览艺术家市场跨界

资讯

人民艺术 | “现代的回望:非洲艺术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

发布时间:2024-10-31 08:52:58

美美与共,和合共生。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中非领导力发展中心主办的“现代的回望:非洲艺术展”开幕式于10月28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隆重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清华大学万科卫健学院院长、中非中心主任陈冯富珍,坦桑尼亚驻华大使哈米斯·奥马尔,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豫锡,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俞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学术顾问张夫也,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几内亚湾非洲国际艺术博物馆馆长谢燕申,原UNESCO副总干事、中非中心主任格塔丘·恩吉达,清华大学中非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唐昆先后致辞。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肖茜宣布展览开幕。开幕式上,杜鹏飞为谢燕申颁发捐赠证书,感谢他和张宏蔚女士为清华艺博捐赠《双骑士雕像》等7件非洲雕刻艺术品。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孙大鹏主持。来自布隆迪、喀麦隆、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几内亚比绍、埃及、莱索托、利比里亚、摩洛哥、莫桑比克、塞内加尔、南苏丹、苏丹、津巴布韦等非洲各国使馆代表,以及清华大学部分师生校友、艺术界与文博界代表、媒体记者、社会观众等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因非洲宽广的地域和丰富的文化背景,诞生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不仅仅是广为人知的埃及艺术,中非和西非的木雕和铜器,也具有鲜明的特色。非洲艺术中的人与神的关系贯穿于神话、宗教信仰与仪式之中。非洲的面具和雕像不仅是视觉艺术品,更是连接人与神灵的媒介,以及超自然存在的具象化表达。艺术、信仰与仪式在非洲文化中紧密相连,面具和雕像在仪式中的使用,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享受,成为神圣力量的载体。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感知自然、生命以及繁衍的力量。非洲艺术通过雕像、面具等形式,成为人与权力及社会关系的重要象征。面具和雕像在仪式中的使用,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享受,成为神圣力量的载体。
 

杜鹏飞为谢燕申颁发捐赠证书并合影
 

非洲艺术不仅展现了自然万物的灵性,还表达了人类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与敬畏。非洲文化不仅认为灵魂独立存在,自然现象、山川、河流等也充满生命力量,彼此交织成一个有灵的世界。动物雕塑和面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超自然力量和智慧,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精神纽带。打击乐器则通过节奏和韵律与自然共鸣,仿佛自然的声音在人类生活中回响。这些艺术形式都展现了非洲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强调人与自然、动物的共存和互动。
 

开幕式嘉宾合影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非洲艺术为现代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启发了现代艺术家摆脱传统的审美观念。在野兽派、立体主义等流派中,非洲雕塑和面具的简洁几何造型与抽象表现手法为马蒂斯、毕加索等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帮助他们突破写实主义的传统。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便借鉴了非洲面具的几何造型,马蒂斯通过其大胆的色彩运用打破传统美学。非洲艺术的独特性吸引现代艺术家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助力了现代艺术从传统向创新的转型。作为现代观者,在欣赏非洲艺术时,应理解这些艺术作品在宗教仪式和部落结构中的意义与功能,进而领会非洲艺术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展览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号展厅展出至2024年12月15日,欢迎清华师生及社会各界观众莅临参观。
 

上一篇 下一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