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展览艺术家市场跨界

资讯

出光华记:袁运甫艺术教育思想暨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展

发布时间:2023-11-02 19:42:45

2023年11月1日,“出光华记:袁运甫艺术教育思想暨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启幕。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彭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张敢,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包豪斯研究院院长、展览学术主持杭间,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主席张晓凌,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巨德,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艺术家代表袁加先后致辞。开幕式上,杜鹏飞为艺术家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颁发捐赠证书,感谢他们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捐赠《龙门印象》《马记综合材料 1 号》《百草园一狗尾巴草(5)》《气》等八件绘画作品。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哲主持。清华大学部分师生校友、艺术界代表、媒体记者、社会观众等出席了开幕式。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院校,开创并书写了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史的重要篇章。1999年底并入清华之后,重整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了铭记“光华路”的历史,清华大学将穿越美术学院的大路冠名为“光华路”,以昭示“中工不朽,光华永存”。袁运甫先生是“中央工艺”甫创时期的第一批教师,为新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今年时逢袁运甫先生诞辰90周年,又恰逢1983年入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四位艺术家——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入学40周年,他们在大学时代曾亲炙袁先生教诲,现在已经走出了各自的艺术道路,并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彰显了以袁运甫先生为代表的“大美术”观,以及“中央工艺”的育人理念与教育成就。由此,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出光华记:袁运甫艺术教育思想暨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展”,回望袁运甫先生及其学生的艺术风采。

于会见,1962年生于河南偃师。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艺系装饰绘画专业。现任河南省美术馆馆长、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于会见多年来以布面油画、纸本水墨、纸本水彩等媒介进行创作研究与多元表达,他以鸟、树、塔等视觉符号为载体持续进行类似词汇学的训练,从而对作品中的寓言意义进行强化和升华,蕴含着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解读,展现了他对民族、对土地的热爱和感怀。伴随着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的不断发展,于会见坚持自我完善的追求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其作品流露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人与大地命运的关注、思索和追问。

马泉,1962年生于陕西西安。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籍艺术系。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马泉长期致力于探索媒介与叙事的可能性,探寻自然时空中生命个体的自我超越状态,探究宏观场域与微观物体的共存关系。他试图将艺术和人文、哲学、自然科学进行跨越整合,形成全新的结构性语言系统和艺术性表征样貌。近十年来,马泉陆续使用水墨、装置、影像、音乐、版画、油画等混合艺术媒介进行实验性创作,力图打破艺术与科学的壁垒,超越视觉的固有界限。

 

张大力,1963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籍艺术系。1989年移居意大利,1995年回国,现生活于北京。张大力的公共艺术始终围绕并介入中国的社会现实,其独有的敏感也始终与社会生活的脉动保持同步。从最初的“实验水墨”到“城市涂鸦”,再到之后的“历史影像”,直至现今的“古法晒蓝”,艺术家凭借油画、雕塑、摄影、装置、行为和文献等多种媒介展开对民生的热切关注和对时弊的激烈批判。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艺术家创造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富于实验性质的公共艺术作品,但却从未陷入观念的藩篱,对于形式的执着追求则愈发鲜明的阐释着“过去与未来”“恒常与变化”“身体与灵魂”“感悟与表达”“存在与权利”“现实与极端”等深刻主题。

袁加,1963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7年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艺系装饰绘画专业。现任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袁加的绘画是他艺术之路的真实记录。在他看来,艺术就是真实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他受到家庭的熏陶、学院的教育,以及在西方的长期研学,形成了不拘于特定形式和主题、随性自由的艺术表达方式。袁加的绘画是宣泄个人视觉认知的自由表达,作品曾在多地展出,包括北京、上海、青岛、广州、莱克桑德、波士顿、芝加哥、纽约、西雅图和迈阿密等。袁加亦是一位公共艺术家艺术策展人。

展览将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展出至2024年2月29日,欢迎清华师生及社会各界观众莅临参观。

上一篇 下一篇

继续阅读